来源:东江时报
“志愿服务”原来并没有纳入国家“战略元素”的范围,伴随社会转型和治理创新,“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常态化的元素,逐渐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成为国家及地方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志愿服务进入国家视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正式提及“志愿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国家及地方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陆续将“志愿服务”写入其中。
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这样,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从纯粹民间行为,到部门推动项目,进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组成部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将成为国内“凝聚力”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各种利益不平衡状况陆续出现,进而引发各类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志愿服务这股沟通协调、友善互助的积极力量,对于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是志愿者的关心和服务,使得利益受到冲突、处于生活困难的群体获得帮助,能够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志愿服务,在关爱互助的过程中理解社会、理解环境,减少矛盾冲突。广东省民政厅近期专门出台“专业社工、全民义工(志愿者)”的政策,通过扎根在社区、农村的社工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专业帮助和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做好惠民利民、改善民生的多样化服务,创造“和谐幸福家园”。这样,党和政府在积极推进“专业社工、全民义工(志愿者)”的时候,通过广大志愿者的真诚关爱、热情服务弘扬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塑造政府公共服务的良好形象、架设党政部门和基层群众沟通理解的桥梁,发挥积极的作用。
将成为国际“软实力”
近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到亚洲、非洲等国家从事教育、卫生、农业、体育等服务活动;商务部、民政部、教育部等动员专业志愿者到发展中国家从事咨询、辅导服务;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志愿者参与 “无国界医生”“专V志愿联盟”等国际化民间组织的志愿服务。这些中国志愿者在世界各国开展的服务活动,传递了中国人友好、和平、奉献的精神,传递了中国国家的友善和热情,赢得众多国家政府与民间的好感。因此,志愿服务成为中国“民间外交”的最佳途径,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志愿服务发展,对于全国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是极大的鼓舞,也促进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逐渐构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的志愿服务体系,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档案
谭建光 男,1960年出生,教授,现任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志愿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粤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
在志愿服务研究领域,主编并出版《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中国志愿服务的 “广东经验”》、《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中国志愿服务指南》等10多本书籍,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与推动者之一。曾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共青团中央“中国志愿事业发展贡献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团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奖、广州市“十大慈善人物”奖等荣誉称号。
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张荟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