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要闻 > 正文

“互联网+公益”:微薄之力也可改变世界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2-06

来源:中国网信网

  “给大家分享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美国一个8岁的小男孩身患癌症,他告诉父母,特别希望在万里长城上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他的父亲把他的心愿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希望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来到长城拍一张带有‘D-Strong’的照片,让孩子可以看到。其实,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

  几天前,当新浪微博副总经理、微公益总监董文俊在“2016全民互联网嘉年华”现场发出这样的倡议时,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网友正在为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多里安圆梦——很多人以长城为背景手举“D-Strong”的牌子为小多里安鼓劲,并向他发出祝福和问候。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这个以“D-Strong”为主题的爱心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世界各地民众参与,并受到媒体和社交网站广泛关注。

  这就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公益——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快速触达影响很多人。而在多种形式参与的互联网公益活动中,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平台成为举足轻重的要素。

  公益在网络平台上蓬勃发展

  “我们认为世界的改变不在于少数人做了很多,而在于每个人都做了哪怕一点点。”这是阿里巴巴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陈卓在参加此次嘉年华“互联网·新公益”论坛时带来的阿里巴巴的公益宣言。

  2015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成立16周年那天,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内部曾发出一封信。那是一封激励和号召每一个互联网企业、每一个从业者从自己做起,从心出发共同参与公益活动的信。陈卓记得那封信中说:“我们一直坚信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新的全球化,还有利他、透明、公正、注重他人体验、承担责任的社会文明。”在过去几年中,阿里巴巴联合全国100多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以“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宗旨的大型公益项目“天天正能量”,已经累计奖励正能量人物1200余名,发放正能量奖金1700多万元。

  其实,作为网络平台,在推动公益传播、践行公益事业上,多家互联网企业都作出了表率。腾讯是网络公益的先行者,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截至2015年11月已有超过4500万名网友通过这个平台捐赠超过7亿元。腾讯公司和腾讯公司的员工累计捐赠超过12亿元,用于扶贫救灾和教育发展等公益项目。

  此外,百度、京东等先后成立了公益基金会,新浪也推出互联网捐款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上的公益力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人人公益才能全民公益

  阿里巴巴提出的“人人公益3小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腾讯发出“99公益日”也呼吁各界共同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交化等创新手段,用轻松、互动的形式,把来自四面八方需要帮助的人、满怀热心的公益组织和企业、每一个愿意奉献爱心的慈善人士,用爱、互联网、信任连接在一起。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推动“人人公益、全民公益”的实现并非一件易事。

  “人人公益的背后,实际上是有一个基本的假设,社会要变得更好,美丽中国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行动。”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直言,今天我们讲公益,本质上是说,如果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每个人要努力行动。对腾讯来说,核心基因就是社交。“这几年,基于微信的移动社交公益正在推行。你的每次公益行动能够带动你的朋友圈、你周围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一起来参与、一起来改变,让爱的力量在人际圈传递。”窦瑞刚在“互联网·新公益”论坛上说道。

  在董文俊看来,人人参与其实是一种意识。对于微博平台来讲,从出生开始,天然就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平台。通过微博平台、媒体、政府告诉大家人人可以参与,怎么参与。在微博上,普通人的转发点赞都很有可能是公益的传播。董文俊表示,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把规则建设好,把门槛降到最低,比如把支付打通,就可以让有爱心捐助的人便捷参与。

  “我们其实能做到的就是把门槛降到最低。在我们日常的交易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链接更多的人群,然后发生公益行为。”陈卓也表示,互联网强调的是包容性、功能的全方位以及形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企业可以给大家提供的是海量的人群和渠道,所有的平台都可以连接更多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公益产品,让大家参与进来。

  “公益行为,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有些时候,点个赞或者一句暖心的话,都是正能量,都是人人公益的参与方式。”陈卓这样说。

  核心问题是信任

  互联网公益从有捐助平台的产生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速传播,实现了重大变化。但是,信任问题一直就存在于互联网当中,这制约着网络公益的发展。如何解决公益事业中的信任问题,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推动公益事业过程中面对的难题。

  窦瑞刚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深刻感受。他说,10年前腾讯公益平台刚开始筹建时,就曾有研究人士称,互联网的筹款与网民数量、电子商务发达程度、网民对公益组织的信任程度三者相关。“这两年网络捐赠爆发的背后实际是网民的爆发、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的爆发”,在窦瑞刚看来,如果说网络购物买到的是实物,那么“互联网+公益”买到的就是一种内心的感触和体验。他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民对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的信任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未来要想真正推动“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可能更主要的是公益组织要让更多的网民接纳、信任。

  “在网络信息中找到信任感是很重要的,这种信息信任感源自于权威背书,必须有权威的机构、媒体以及政府与你的公益项目联动起来。”在董文俊看来,不能随便让一个人去做很多公益的事情,否则失真性就会更大。对此,陈卓认为,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信任危机,其根源是什么,或许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根本。在她看来,大部分人会认为,公益一定要透明化。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可以有很多规则去服务好所谓的信息透明。“其实我们可以很自律,在很多的流程中严格按照我们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去建立信任,完成信任的服务。比如,一些公益组织为证明信息透明所提供的财报,大多数公益参与者未必看得懂。”因此,陈卓呼吁更多的公益组织要有意识、主动地,而且是用普通人理解的方式去做这件事情。

    作者: 赵新乐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