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郝南
尼泊尔“4·25”地震第三天,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简称OCHA)就根据地震烈度区分布,估算出一共有140万人需要紧急食品援助,以及在每个时间点需要的粮食的数量,为制定食品的援助策略、实施救援行动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参考。
根据OCHA的实时报告显示,截至5月15日,一共有341家联合国与各国民间人道主义机构,在灾区开展了2500多次人道救援行动。几乎所有知名国际人道援助机构都囊括其中。这些机构发挥各自特长、依照人道援助核心原则,以符合人道援助标准的方法在灾区各自开展行动。每一项行动的内容均可以实时查询,各个领域的工作成效在所有人可见的各种报告图表上也一目了然。所有这些机构的行动,如同一个庞大而又运作精密的机器,高效而有序地响应着灾区需求的快速变化。这是国际人道主义协作的巅峰,它归因于一个被称为“cluster cordination system”的协作机制。
这个由OCHA负责协调的系统解释起来并不复杂。首先,所有的人道援助事务被划分为11个领域:供水和卫生、食品、营养、安置所与非粮食物资、健康、保护、营地协调、物流后勤、教育、应急通讯和早期重建。其次,各个部门在各个协调办公室有固定的会议时间,供同一个领域内分享信息及协调行动,另有总的协调会议为领域间协调提供条件。
然后,每个机构需要在行动前后提交一份“4W”表格,说明哪家组织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些格式标准统一的表格立即被汇总起来,形成一个实时汇总的资料库。所有的协调工作由信息管理部门分享给各个机构和其他相关方。在这个协调机制下,灾区里的每一类脆弱人群,包括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伤员都能得到有尊严的照料,不会被忽视;每一类需求,包括营养、安置、饮水、卫生、健康、教育,都能得到合理而迅速的回应,不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在这个数据库中看到中国民间机构的身影。可辨识的中国机构只有中国红十字会,还有十来支中国医疗团队。
在“4W”数据库之外,城市搜救领域中国民间组织表现略好,76支国际救援队中,除国家队还有3支中国民间救援队在“非认证队伍名单”中被提名,分别为蓝天救援队、深圳救援联合会和云豹救援队。
中国在这次国际人道援助中出力并不少。作为尼泊尔两大邻国之一,中国的反应非常迅速。
据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不完全统计,响应本次灾害的中国民间组织至少有30多家,这并不包括各类自发前往的志愿者团队和宗教组织。其中,不乏具备一定救灾实力的老牌基金会,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和爱德基金会。
同时参与的也有成建制的几支民间救援队,如蓝天救援队、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绿舟救援队、深圳救援联合会、上海厚天救援队。这些队伍均具有多次参与山区灾害救援的经验,是国内民间力量的佼佼者。但在异国环境中,各支队伍都让人感觉有些施展不开拳脚,救援效率难以与在国内相比。除北京蓝天救援队曾参与菲律宾“海燕”台风救援,其他组织均是首次踏出国门参与应急救灾。对于已经在成熟应用的国际人道援助体系,紧张的适应和工作之余,甚至还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联合国协调机构曾发出未获在尼泊尔行医资格认证的团队和个人不要自行开展医疗服务,以及不建议募集、运送帐篷的倡议,来自中国的民间队伍显然也无从获知。
国际人道协调机制体系的形成,经过了至少20年曲折的发展过程。1994年卢旺达难民危机促生了“环球计划最低标准”“人道主义责信伙伴关系(HAP)”“People In Aid”“人道主义行动问责和绩效学习网络(ALNAP)”这四大人道援助标准体系的建立,人道援助标准体系在实践和发展中逐渐成型。
进入21世纪以来,达尔富尔危机和海地地震中的经验教训,也在推动人道主义援助领域的改革不断进行。2014年12月,各大人道援助网络机构共同制定出“人道主义核心标准”(简称CHS),标志着人道主义援助领域在标准上已经成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发展的角度讲,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起步的中国民间救援组织还处在厘清概念、找准定位、建立基本的行业规范的初步阶段。中国民间救援组织需要了解和熟悉国际体系,从意识、原则、理念和方法上与业已成型的国际人道援助标准体系接轨,加强知识引进和学习,在难得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作者为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