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厦门思明城市义工协会义工,在厦大白城沙滩开展“共同净滩、呵护蔚蓝”主题活动,为营造厦门优美的人文环境助力。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摄
“两岸义工联盟”志愿者在引导市民文明过马路。 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摄
在福建厦门市,志愿者超过常住人口的八分之一。志愿文化、志愿精神形成了聚合效应,使市民群众在互帮互助、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使志愿服务成为市民生活的习惯
在人口不到400万的厦门,长年有50万志愿者开展活动,人数超过常住人口的八分之一,“红马甲”成为厦门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把文明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厦门市综合运用实践养成、教育引导、品牌带动、舆论宣传等方式,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形成弘扬志愿精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志愿服务成为市民生活的习惯。
服务随处可见
通过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文明创建、融入实际工作,使居民感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
在厦门生活,只要你有需求,总能发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这主要得益于厦门市坚持做好“三个融入”。
首先是融入日常生活。厦门市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力开展“邻里守望”活动,设计培育面向社区空巢老人的情暖空巢“爱心平安铃”、面向未成年人的“四点钟课堂”、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友缘速递睦邻卡”、以医疗保健为内容的“百名专家进社区”等志愿项目,倡导邻里之间相识相知、互帮互助、融洽融合。
其次是融入文明创建。厦门市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从2013年起,先后设立87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163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点,243个文明单位主动认领对接志愿服务。同时,依托行业示范窗口建立29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深化拓展岗位学雷锋活动,将优质服务延伸到8小时以外、普惠到城乡基层一线。
第三是融入实际工作。厦门市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专业机构的技术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支持和鼓励机关、企业、医院等成立志愿队伍开展服务。如:司法局牵头组建全市司法行政法律志愿服务队,1700多名法律志愿者常年开展活动;公交集团发起“小黄帽”文明交通志愿队,以优秀公交驾驶员为主体,组织交通系统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倡导文明出行;卫生计生系统整合实施“凤凰花”志愿服务品牌,在各大医院开展“做有人情味的医者·做公共文明行为倡导者”活动;科普、环保、消防等方面的专家也组成志愿队伍深入城乡基层、工厂企业开展科普讲座和咨询服务活动。
实现共建共享
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让“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社会共识
多年来,厦门市积极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增强认同、受到感召,使市民群众在互帮互助、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让“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社会共识。
为此,厦门市大力开展理念传播行动,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通过在“我的志愿服务故事”活动投稿、在“志愿服务365”专栏讲述志愿故事,既让志愿者享受从事志愿活动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志愿服务意识,也把志愿服务意识渗透到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之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
厦门市重视优秀团队的培育,每年对涵盖面广、服务专业性强、活动常态化、成效突出、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队进行重点培育,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多年的培育运作,先后涌现出思明城市义工协会、久久爱心团队等32个志愿服务品牌团队,以及各行各业品牌上百个,常年活跃在城乡社区、大街小巷、景区景点等城市各个角落。
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会长王忠武介绍,自2012年6月成立起,该协会每周六固定开展“感恩生活、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至今已超过200期,人员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5000多人。
近年来,海沧区发挥对台优势,着力打造两岸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平台,成立全国首个两岸义工联盟,精心打造“两岸义工志愿行”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使志愿精神成为两岸融合的共同精神和凝聚广大群众的聚合力。目前,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注册登记的志愿者人数达40519人,拥有来自海峡两岸的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台企、青年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等205个成员单位,志愿服务活动亮点纷呈。
完善服务管理
运用大数据分析,使志愿服务更加智能精准,同时注重调动保护志愿者的积极性
为完善志愿者管理,厦门市开通运行“志愿厦门”网站,建立与全国互联互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开设在线实名注册、时长认定、项目发布、社会公示等功能,并推广到各区、街道、社区以及各级文明单位,通过分级授权,形成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厦门市网上实名注册志愿者60万名,志愿服务团体2778个,志愿服务项目8194个。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完善人员构成,使志愿服务更加精准。
为推动项目信息化管理,厦门市征集公布了620个经常性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实现网上地图展示,方便市民就近就便参与活动。同时,探索建立“志愿厦门”微信平台,通过手机端发布需求信息、开放报名参与、认证服务时长,运用定位功能,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的有效无缝对接。
此外,厦门市非常注重调动保护志愿者的积极性,从2008年起,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迄今已表彰四届共1307名优秀志愿者、133个优秀志愿服务队、107个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厦门还就尊崇礼遇志愿者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倾听市民意见建议,推动相关部门探索研究制定优秀志愿者在升学、就业、创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待政策,鼓励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制定回馈办法。全市55个社区以积分兑换奖品、爱心银行等形式对志愿者进行回馈,彰显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今年7月,厦门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与多家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在厦门市志愿者官方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或者在接受培训、复训和演练及往返途中发生意外伤害,均将获得44.8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为广大志愿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