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日前发布的《2016年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新情况》显示,申城志愿者参与的相关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是敬老、交通维护和环保类;而市民最希望接受的前三种志愿活动分别是城市站点服务、敬老和医疗卫生。这份报告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发布,共获得志愿者有效样本1005份、市民有效样本2001份。
截至2016年,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6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数达到2万2千余个,志愿服务项目达到11万多个。报告显示,超过半数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目的是“希望帮助有需求的人”;18.4%的志愿者是由于“单位、学校或社区要求”,16.6%的志愿者是“希望增加社会阅历、丰富工作经历”,11.5%的志愿者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上,大多数被访者利用双休日及工余课余时间;还有25.3%的志愿者表示,“只要需要,任何时间都可以”。
报告发现,市民对应急救援类和调解维权类志愿活动有较大的需求。其中,市民最希望接受应急救援类志愿服务的比例为15.6%,高于8.3%已经接受的比例;最希望接受调解维权类的比例为10.8%,也高于3.9%已经接受的比例。
志愿者激励机制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托。报告介绍,当前志愿者激励主要以精神性的评奖和宣传为主。其中,“定期评奖、表彰、选优等”占比91.6%,“优秀事迹宣传”占比89.8%。
那么,最受志愿者青睐的激励机制又是什么呢?调查中,“将志愿服务时间计入社会信用体系即信用鼓励”的选择比例达43.7%;“建立健全‘时间银行’制度,将来换取相应服务”的占比15.0%;“倡导并突出无偿奉献”的占比13.4%;“提供求职或求学使用的服务证明”的占比12.3%;“适当提供基本服务报酬”的占比5.3%。总体来看,相较于金钱鼓励,信用激励机制更受志愿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