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 吕惠钧 李双双
企业人员对“大白桶”收集的衣服进行整理。
“大白桶”即将面临有无募集资格的问题。
“道心公益志愿团队”设置的爱心箱。
“道心公益志愿团队”每个月去一次贫困山区捐赠衣服。供图
道心公益义卖衣服的淘宝屋。
经过分拣之后,部分衣物会被卖给回收企业。
家住南市区世纪城的市民赵星发现,自己家小区里回收旧衣的爱心桶变了模样,从以前的白色塑料大桶换成了绿色“旧衣回收箱”。她原本以为只是一次“爱心升级”而已。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换装”背后是一次“洗牌”。今年9月份起,《慈善法》将开始实施,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能单独进行公开募捐物品。这也就是说,如果不取得资格,“大白桶”将面临撤出。
质疑
《慈善法》之前,制度缺失导致个人或企业的爱心行为容易遭受质疑
“大白桶”
的衣服去哪了?
去年年初开始,昆明市多个小区陆续出现了用来收集干净旧衣物的白色爱心桶。这些爱心桶分别摆放在小区大门口、楼道口等公共区域,主要用于收集居民业主的旧衣服、鞋子、旧学习用品等,集中捐赠给偏远山区的学生、村民等。然而,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居民对爱心桶里的衣物、书籍等物资的流向产生怀疑,认为这些物资没有捐到山区,而是偷着拿去变卖获利了。记者采访多名爱心桶相关负责人,捐赠物资的居民以及偏远山区村委会负责人,证实大部分衣物确实送到了贫困山区。
活动发起者
“每一笔我们都记录在册”
在棕榈泉花园小区、傲云峰小区、溪畔丽景小区等多个小区,记者都发现有爱心桶的踪影。一个个大白桶内满满当当装着居民捐赠的旧衣服、旧鞋子、书籍等。傲云峰小区物管说,每个大白桶装满了有10多公斤,基本上两三天就能装满。
记者联系了爱心桶的发起者范全护,他说,收到的衣服经过分装拣选,都会送到偏远山区。“从去年年初放置爱心桶至今,收到了5万多套衣服,还有一些书籍、棉被等,我们都捐给了山区,每一笔我们都记录在册,还有物流单据作为凭证。”记者查看了他的“捐赠记录本”,发现每次收到的旧衣物数量、流向等信息都记得很清楚,范全护说:“我在普吉家园小区里租了一间单元房作为‘爱心捐助部’,捐赠物都在那里分拣处理。”
刘兴红是银海樱花语、列侬溪谷等小区内爱心桶的负责人,由于家境不好,他希望通过爱心桶的方式帮助更多贫困群体,便在去年辞去曲靖一家企业的工作,全职做爱心桶。为了解决仓库问题,他将亲戚在昆明闲置的房子利用起来,每天开着一辆微型车按照设定好的路线,顺序到这些小区里收集旧物。听着记者的问题他哑然失笑:“我在爱心桶里已经投入了七八万元,如果要靠着卖旧衣物获利,估计十多年后才能‘回本’,还不如我好好找份工作挣得多。”
小区居民
数次受邀将衣物送往山区
为了打消居民质疑,范全护每次到山区捐赠都会带着小区物管人员或者居民一同前往。“一开始有的小区物管质疑,觉得我们是打着爱心捐赠‘幌子’收集衣物自己变卖,所以每次去山区捐赠时,我都会邀请小区居民一同前往,让他们亲手将自己的衣物捐给当地人,同时也帮我们正名。”
去年7月,范全护和近30位爱心市民驱车来到寻甸县金所乡园区管委会小多姑村,为这里的351户贫困村民捐赠衣服、鞋子、被子等物资。随行的昆明巴士家园小区物管工作人员陈先生说,这次共捐赠了15000件衣服、300多双鞋子、500余本书以及被子棉褥等物品,“我大致看了一下,基本上居民捐的东西都在里边,下一站我还将跟着他们到曲靖市富源县开展捐赠活动,传递爱心。”
家住棕榈泉小区的郭女士,曾3次跟着范全护团队到宜良、禄劝等地开展捐赠活动。“我家里孙子、孙女比较多,小孩衣服淘汰得快,我都会把旧衣服放到爱心桶里。”她说,一开始她也怀疑自己的衣服到底有没有送到山区儿童手里,“如果是拿去卖钱的话,就太伤我的心了。”她向范全护提出质疑时,范全护立即邀请她参加捐赠活动,将她捐的物品亲自交到偏远山区有需要的人手里。“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特意翻看了车里的衣服,发现我捐的10多套童装一件不少,我捐的衣服基本都是八九成新,这些衣服都有了其他衣服也肯定都在的。”
获捐山村
确实收到爱心衣物
记者在范全护“捐赠记录本”中发现,去年3月23日,范全护夫妇和几位志愿者将收集到的近3吨旧衣物送到了楚雄武定梅地村。记者联系了梅地村负责人梅述旗,他回答确有此事:“去年3月初范师就和我联系了,衣服运来后现场发放给有需要的村民。”
据梅述旗回忆,当时共收到100多袋衣服和10多双鞋子。据他提供的照片显示,工作人员正从一辆卡车上卸下纸箱,村民们笑容满面地排着队领取衣物。村民李杰兴说,由于家境贫困,一家三口住在土坯房里,“家里面的沙发、柜子和电视等都是爱心人士捐的,收成好的时候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收成不好的时候吃饭都成问题,范师的衣服让全家人都过了个暖冬。”
刘兴红也曾向禄劝六合小学捐赠衣物,六合小学校长孔新华说:“当地许多家庭比较贫穷,不少孩子冬天都打着赤脚,刘师带来的旧衣服让孩子们穿暖了,一些大人也得到了他的捐赠,对他也是赞不绝口。”
调查
在《慈善法》即将实施的背景下,设置爱心桶这类公益行为,要面临的是如何规范的问题,要么取得相应资格,要么就得撤离
谁在设置爱心桶?
记者调查了解到,眼下昆明的旧衣回收爱心桶大致有三种形式:
爱心人士
个人设置的一些爱心桶
比如昆明银海樱花语、列侬溪谷等小区内爱心桶的负责人刘兴红
企业
标有红色爱心标志的白色大桶
有资质的公益组织
绿色的募捐箱,上面清晰标有回收、捐赠流程及二维码,市民扫码后可以追踪相关捐赠进展
谁能设置爱心桶?
全省仅三家机构具有资格
今年3月《慈善法》颁布,9月1日起,《慈善法》正式实施。“《慈善法》颁布之后,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是不能单独进行公开募捐物品的,缺乏规范的监督不能保证捐赠物用于慈善目的。倘若产生不良后果会造成市民爱心受伤,同时引发公众不满。很有可能让原本就敏感的业主关系,留下管理不善的口实。”云南省物业管理协会秘书长时云说。
目前,全省仅有云南省青基会、省红十字会、省慈善总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业内人士解释,如果不与这三家单位合作,取得项目认可,那么任何机构、组织、个人都没有公开募捐资格。
取得资格的项目
昆明道心公益青少年事务综合服务中心是设置绿色旧衣回收箱的公益组织,这是一家于去年底在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早前,这个服务中心有另一个名称“道心公益志愿团队”——一家云南省青基会的外围团队。负责人莫鸿媛出示了一份《云南省青基会道心公益志愿团队“募集闲置衣物,扶助青少年成长”公益项目简介》,在这份项目简介的右下方,落有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公章。“这意味着青基会认可了我们的项目,与我们开展合作,我们也就有了公开募捐资格。”莫鸿媛解释。而市民政局每年也要对其公共账户上用于项目的往来资金进行审计。
今年4月8日,云南省物业管理协会向所有会员单位发了一份《关于加强和规范社区手机旧衣物等公益慈善行为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由“道心公益”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旧衣回收箱替代原有“大白桶”,统一制作旧衣回收箱,在箱子显著位置显示有民政部门监制字样,公开微信二维码和监督电话,定期由移动端发布旧衣物回收、分拣、清洗消毒和用于慈善项目的文字、图片告知社会。
莫鸿媛介绍,项目收集到的旧衣物有三个去向:
直接捐赠到贫困山区
进入道心淘宝屋义卖
污损情况严重的卖给回收企业
“在可用的旧衣物中,有4成我们用于捐赠,6成用于义卖,这样才能维持我们租借仓库、人工、物流的成本。义卖加上回收企业的收购费用,一部分为其他公益项目储备资金,而另一部分则会存入我们的公共账户,用于定制旧衣回收箱等项目开销。”莫鸿媛介绍。
记者吕惠钧 李双双报道 记者杜文蕾摄影
随评
审视与回归
大海
9月就将正式实施的《慈善法》,对中国未来慈善事业的建设和运行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弥补了我国慈善领域的立法空白。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中,正在以慈善名义开展行动的各类行为主体来说,《慈善法》的出台,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重新审视、界定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客观要求。
首先需要审视的,就是行动本身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这是界定慈善组织与慈善行为的第一要件。而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不单单靠行为主体的主观意愿和对外表述来决定,它还需要行为主体依法建立一整套的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和工作制度作为支撑。从《慈善法》正式实施那一天起,“慈善”行动将彻底告别现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成为一件极为严肃,必须认真对待,规范实施的社会事业。
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关口,可以想象,在以《慈善法》为基础的重新审视和筛选之下,社会“慈善”的整体生态不可避免地将重新构建,一大批“慈善”行动主体会因达不到《慈善法》的要求而离开这个领域。第一批退出者,多半是那些在或多或少有着营利目的和营销行为的人——随着《慈善法》实施日期的日渐临近,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未来早做计划。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审视界定清楚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仅仅具有在社会治理上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意义,而并不意味着在道德上的什么高下之分。就以旧衣回收这个行为为例,即使经界定发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出售获利,收售旧衣这一行为,仍然在客观上起到了让部分闲置资源通过交换重新进入社会、产生价值的作用。这一行业的存在,仍然符合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至少让部分人得利的帕累托最优原理。也就是说,站在社会资源合理运用这个角度上,以营利为目的的旧衣收售,依旧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提倡与支持的有益行为。其从业者,也大可不必非要想方设法与“慈善”扯上什么关系,为此搭上许多无谓的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光明正大、依法依规的做生意,同样光荣。
用好《慈善法》这把尺子,厘清慈善与市场的边界,让该做慈善的做好慈善,该回归市场的回归市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事半功倍地推动包括慈善事业在内的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这也许才是《慈善法》最重要的立法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