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网
“我害怕外面,我只想一直待在家里”
张艳是个非常内向,倔强的女孩儿,用她奶奶的话就是“特别得拗”。
“跟我们一起上课玩耍好吗” 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刘钰朝着站在墙边边哭边一直用手抠墙上的土的张艳说。
“不,我不去。”
“为什么呢?”
“我害怕外面,待在家里让我有安全感,我想一直待在家里”
这是来自山东理工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团队再一次劝说张艳去上课,每一次的答案都是重复的,无论面前的哥哥姐姐说什么,张艳的答案都显得特别坚决。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团为响应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发扬理工学子风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作用,在2016年7月11日抵达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李家户乡巩庄村进行支教。张艳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不愿意上课”的留守儿童。
每次劝她的时候,爷爷养的狗就在她身边玩,她就一直用脚踢狗,或者用脚踩着狗的脖子,把狗按在地上,狗疼得叫她也不管。“能感觉出来,她心里其实有很多要发泄的东西,但是她不喜欢表达。”刘钰说。
张艳现在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父母,她才出生40天的时候就被一对结婚9年还没有孩子的父母领养了,张艳养母说:“孩子以前的家养不起,就想着把孩子送给别人养,这才农村很正常的。”
由于老人们都不太说话,与孩子平时的交流也很少,导致愈加沉默寡言。老人怕她出去玩,走丢了,就经常把她锁在家里,不让她出去。其实她妈妈埋怨过老人不会看孩子,想把张艳接回家住,但她说什么也不回去住。他妈妈也很无奈。
“为什么不和父母住一起呢?”记者问张艳。
“在我4岁的时候,家里有了弟弟,妈妈也回村里住了。由于我长时间没有跟妈妈一起生活,她的到来,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和爷爷奶奶更有感情,所以我坚持继续住在这儿。”
经过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张艳踏出了第一步——去上课了。“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不知道她能不能勇敢地走出去。”尽管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但刘钰有了新的担忧。
到课堂上与同学们热情交流的张艳(右) 陈琳颖/摄
“小草比别人长得高百倍千倍是因为努力,而不是怪胎。”
家住绵阳涪城区龙门镇黄木村村委会马路对面的余杰身材粗壮,皮肤黝黑,目前在龙门学校读初一。他爸爸在外面务工,虽然妈妈在本地工作,但白天不在家,晚上才会回家。于是余杰长期住在爷爷奶奶家,性格腼腆。
一次手工活动上,余杰做在自己的板凳上,并没有和队员一起围圈合作。
“你为什么不和她们一起?” 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益暖社益起来”社会实践团的詹文邦问余杰。
“团队女生挺多的,感觉她们不需要我。”
“可你是队长啊,你加进去,就算不做什么也可以让你团队的成员觉得安心,而且有些你是可以做到的。”
听了话的余杰暗暗鼓起勇气围了过去,和女生一起完成了他们团队的作品,还得到了队员们的一致好评,这让腼腆的余杰放开怀地笑了起来。
余杰其实是个心灵手巧的男孩子。有次乡村画环节,余杰用小巧的花草精心布置自己的画作,詹文邦说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另一位志愿者刘昀洋说他是“柔情莽汉”。
“可以解释一下你的画吗?”有志愿者问余杰。
“中间十字代表和平,左下角小人代表夏令营中茁壮成长的小朋友,小人头上绿色的云代表哥哥姐姐雨露般的滋润,右下方的是努力成长的小草。”
“那小草代表谁呢?”
“代表我,有的小草比别人长得高百倍千倍是因为努力,而不是怪胎。”
志愿者们没有去问那句话背后的故事,“不要去揭开伤疤,要去亲吻伤疤,给他更多正面的东西。”刘昀洋说。那次绘画比赛上,余洋获得了第一名。
余杰和同学们做手工品。
夏令营结束前一天,余杰在日记中写到:“明天就是最后一天路,夏令营结束后,又要回到浑浑噩噩的日子了,好烦。”但志愿者们和他约定好了,一定会再见面,这个约定让余杰在日记的结尾,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有位志愿者看到后说:“或许,对于所有的留守儿童,陪伴是长情,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最朴实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