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赵瑞希
新华网深圳6月5日电(记者赵瑞希)上班早晚高峰时的公交站、重大节假日时的马路上、事故发生后的医院里、平日的社区里……总会有“红马甲”的身影,这已然成为深圳的一道“风景线”,它是让人感到温暖的一个标志,看似平凡,却是深圳的一种力量。
注册志愿者超百万
作为外来人口超过七成的“移民城市”,1989年,深圳从19个人开始了志愿者服务之路。如今,深圳注册志愿者突破11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0%,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超过1500家,团体志愿者组织超过9100个。他们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用自己小小的力量,为社会送去温暖。
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志愿者部部长李琼表示,深圳推行志愿服务组织法人“无主管”直接登记和团体志愿者备案制度,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深圳志愿者服务的活力。
志愿服务就在身边
为了避免以往家门口志愿服务项目太少,导致志愿者“舍近求远”跨区域参加志愿活动的问题,2013年深圳出台《关于推动志愿服务社区化的意见》,让“志愿服务就在身边”。
目前,深圳已建成社区U站143个,拥有1600多支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超过40万人,他们提供扶贫助弱、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社区环保、社区平安等7类服务,并针对不同社区特点开发了20个“菜单式”的项目。
南湾街道针对社区内孩子放学后家里无人照看的问题,推出了四点半课堂项目,为一至四年级的小学生提供课外辅导;莲花北社区针对老人白天无人照料的问题,推出了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侨香村的社区志愿者开展了“一公斤零废弃”的垃圾分类推广和实施……
莲花北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副主任庄素芳说:“社区志愿服务,强调5分钟服务圈,方便志愿者随时就近提供服务。”
青少年志愿者占比超七成
1990年出生的曾志远,2006年初中毕业放假,经过宝安义工联时报名成了义工。这些年来,他参加了U站服务、环保宣传、义卖募捐、禁毒宣传、助老助残、临终关怀等爱心活动。虽然大学时学的并不是社工专业,但在义工经历的影响下,毕业之后他参加社会工作考试,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他最熟悉的宝安区义工联。他说:“我希望从自身做起,感染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为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深圳将参与志愿服务的“门槛”放宽至10周岁。并且,还在推动志愿服务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市属高校全部开设志愿服务选修课,16所中小学试点《青少年志愿服务读本》课程化,很多中小学还组织建立了学生义工队,吸引16.2万青少年学生成为志愿者。
让爱循环流动起来
尽管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下岗后想找点事做,有的是觉得生活缺少点意义,有的是为了“戒赌”……然而,不论是什么原因,一旦参与进来,他们就没有停下来,一直坚持着。
“最开始做义工的时候,包括被帮扶的人在内都不理解。十几年来,肯定会有委屈的时候,但坚持一下,慢慢地我们得到了认可,也让我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社会尊重感和光荣感,更坚定了我们做好义工的决心。”南湾街道义工联秘书长薛明亮说。
“当然,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难坚持下来做志愿服务。”薛明亮说,“现在很多志愿者的家人,也加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只要有人坚持,这个团队就不会散掉,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