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奇台人网”负责人王新寿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2014年7月的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则充满爱心的帖子:“小哈尼的父亲不幸去世、母亲精神恍惚、两个妹妹瘫痪在床……周六一起公益走起,传递正能量……”
很多人看到这个帖子,纷纷向小哈尼一家伸出援助之手。在王新寿、买买提·哈力克等爱心志愿者的倡导组织下,募捐医疗费用达12万余元。同时还承担起小哈尼一家的帮扶责任,帮助小哈尼一家4口搬进了新家。
今年5月26日,当王新寿从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宣传部长马建新手中接过全国学雷锋示范点的牌匾时,他激动地说:“做公益,给更多人以帮助;做公益,让社会更加团结和谐;做公益,我们永远在路上。”
心灵的净化器
各族群众做公益、行善举、献爱心,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汇聚
王新寿出生在奇台县一个清贫的回族家庭。父亲是个骆驼客,一家八口人就靠父亲拉骆驼维持生活。王新寿当过工人、保安,办过工厂、开过饭馆,也开过大货车。不幸的是,他因为患强直性脊柱炎,成了三级肢体残疾人。
2011年7月,王新寿发起、建立的奇台人网正式运营。通过网络平台,王新寿发布真善美信息,发起微公益活动,向社会公众传递温暖和感动。他说:“以前总是自己埋头做公益,人单力薄,现在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等,让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传递爱心,传播正能量。”
几年来,从帮助贫困生筹集学费,到为身患疾病的人募捐,王新寿通过网络“微公益”,组织商家联合爱心义卖、网民微信转账、公共场所设立捐款箱等方式组织了一场场爱心公益活动,先后为身患重病特警队员胡尔马、白血病女孩马艳丽、小哈尼等病患家庭、贫困家庭募集爱心捐款,助其渡过难关。
今年3月26日,在奇台县城做干果生意的买买提·哈力克,早早熬制了一大锅那吾鲁孜粥宴请70多名环卫工人。他说:“每月26日是全县公益日,借助这个平台,我也想对环卫工人表达一份爱心。”2013年以来,买买提·哈力克还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
自2014年启动公益日活动以来,奇台县利用古城商业街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的优势,将商业街打造为社会公益服务一条街。每月26日社会公益日这天,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爱国宗教人士集中开展以“传承雷锋精神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马建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各族群众做公益、行善举、献爱心,收获了喜悦、感动和正能量,心灵得到净化,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汇聚,个人品德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提高。”
社会的黏合剂
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各族群众在公益活动中加强了解、增进感情
在奇台县第三小学,柳妍雨是汉族,在汉语五年级(2)班;伊丽孜娜是维吾尔族,在双语五年级(7)班。2013年,两人结识,成了形影不离的小伙伴。
两位小伙伴的亲密无间,也带动了双方的家庭,两家人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有一年,刚上三年级的柳妍雨遭遇家庭重大变故,生活出现了困难。伊丽孜娜的爸爸得知这一情况,对柳妍雨说:“孩子,不要怕,我们供你上学。”
柳妍雨的奶奶对伊丽孜娜一家人的生活也关心备至。一次,听柳妍雨说,伊丽孜娜生病住院了,老人领着柳妍雨就赶往医院看望伊丽孜娜。两个不同民族的家庭,因爱心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校长李春对记者说,学校为充分体现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暖,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汉族班级和少数民族班级结对,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等形式,让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帮助,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在奇台县五马场乡阿哈什胡拉克村,提起“爱心妈妈”达尼娅·对森毕,98岁高龄的傅孝珍使劲地夸,“各方面都好,跟亲生丫头一个样。”
2011年,阿哈什胡拉克村成立了以达尼娅为队长、由7位妈妈组成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专门救助有困难的人,照顾孤寡老人。
如今,“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已升级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协会”,有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等5个民族110名会员,救助的范围也由阿哈什胡拉克村扩大到五马场全乡,乃至全县。
奇台县委书记李新光说:“公益日活动是社会管理的黏合剂,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各族群众在公益日活动中加强了解、增进感情,走动互动更加频繁。少数民族关心帮助汉族、汉族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各族之间相互帮助并和谐共处的例子随处可见。”
有形的价值观
一元钱、一件旧衣、一份爱心,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已成共同价值理念
一元钱、一件旧衣、一份爱心、一次贴心的交谈和关怀,让各族群众体验到公益的乐趣与自豪。奇台县公益日活动也为昌吉州公益日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帮助别人、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的理念,已成为昌吉州各族群众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灵滋养。
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志愿服务小红帽在当地已深入人心。志愿服务小红帽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现在8支分队576人。他们说:“无论您是什么身份,无论您的年龄大小,只要您拥有一颗爱心,我们就欢迎您的加入。”
社区党支部书记马鸿澜对记者说:“在辖区,大家都说,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老百姓的夸赞也越来越多。”
昌吉州阜康市一座普通的居家养老小院,成为四个民族三十几位老人最温暖的家。
走进沙尼汗的家,55岁的沙尼汗正和5位大妈包粽子,有说有笑:“我的家,就是社区老人们的家。”
2010年,沙尼汗看见周围有些老人没人照顾,吃饭都成问题,就和老伴商量,让他们过来吃饭。刚开始一两个,后来七八个。有的一天吃一顿饭,有的三顿都来吃。后来,在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的支持下,沙尼汗的家就变成了居家养老点。
如今,沙尼汗已成为阜康的一张名片,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董大妈调解室、薛萍流动人口服务站、老党员阿不都、维吾尔大妈再吐乃、劳模哈帕尔、文化带头人王鸿……
阜康市委书记王志华说:“公益日活动提倡的‘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小细胞’释放‘大能量’,让全民公益和崇尚社会文明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