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微志愿 > 正文

“关爱行动”志愿者张勤:只身支教大凉山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1-21

来源:三晋都市报

张勤和大凉山的孩子们。

  张勤和大凉山的孩子们。 资料图

  “人生应该有两次奋不顾身,一次为爱情,一次为梦想。”身为“90后”青年的张勤,并没听说过这句话。不过,是否听说无所谓,重要的是,在他心中蕴藏着这个信念。

  “开学了,没老师,孩子们无法上课。”2014年9月,张勤从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那里,听闻这样一个消息,心中一动。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学生时代,正是在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才完成学业。此时,他已经大学毕业,上班两年。

  “去那上一年课比在这挣一年钱有意义。”没有纠结太久,张勤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从单位辞职,“当一名支教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50多个孩子俩老师

  张勤是在太行山区长大的孩子,并不是没有经历和见识过贫困。但深入大凉山,来到美姑县一所村小学支教,看到的一切还是让他十分意外。

  没有玻璃,只能用硬纸片遮挡;所谓黑板,就是把墨汁涂在墙上。这就是张勤看到的仅有的一间教室。50多个孩子,只有一个代课老师,加上张勤,两个老师。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四门课,就是两个老师的工作。学校在一个山头上,张勤想要用水还得走半个小时到老乡家去接。他不算最辛苦的。有个孩子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上课。还有个学生要赶一群羊来到学校外,放学了再赶回家。

  学生们几乎没有用过任何体育设施,张勤自费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成了孩子们最为喜欢的玩具。进入雨季之后,学校的操场变得泥泞,张勤通过朋友圈募集了7万多元钱,修建了一块水泥操场。一开始,学校里居然没有国旗,努力之下好不容易有了,又发现了新问题,没有旗杆,最后只能挂在校外闲置的电线杆上。

  大凉山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个年轻的张老师。放学之前,孩子们经常去掀开张老师的菜缸,如果发现里面空着,他们的书包里就会是满满的土豆萝卜。有的孩子长大了,不愿意再上学,想进城打工,离开之前,都会来找张老师聊聊天,听听他的建议。

  一颗心炙热一群人

  在大凉山,支教老师的来源一般分为三类:官方机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前两者,会有一些收入。而志愿者,没有任何收入。

  这个学期的张勤,纯粹是一名志愿者。没有经济来源,怎么生活?张勤很是乐观,首先,在山里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基本的粮食蔬菜,热心的老乡经常免费支援;其次,家里面也非常大力支持他的行为,时不时也会提供资助。

  去年春节前,张勤带着五名彝族孩子,来到山西过汉族新年。他们逛了动物园,进了电影院,参观了山西大学,现场观看了CBA山西队的篮球赛。2015年暑假期间,张勤又带着四个孩子,来感受外面的世界。在太原和长治两地,这些从未走出凉山的孩子们脚步匆匆,目不暇接,有的孩子看着高楼大厦甚至有点眼晕。

  张勤的行为,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在大凉山,他经常会收到朋友们寄来的衣物、学习用品和善款。来自云南的女青年余明静,在支教期满时隔一年之后,再次返回大凉山,看望她牵挂的孩子们。在张勤的牵线搭桥下,长治企业南烨集团资助了3名凉山孩子来山西上高中。2015年夏天,一名12岁的彝族小女孩的作文《泪》,被网友称为“最悲伤作文”。作文最后这样写道,“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一名台湾爱心人士想要资助这名小女孩,还辗转联系到张勤,让他代为寻找。

  时至今日,张勤支教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自私地讲,这些孩子和我没什么关系。但支教老师的到来,使得他们获得了改变命运、认识外界的机会。”“整个大凉山,很多学校都缺乏老师。希望条件允许的志愿者,能够走进大凉山,给孩子们带来成长的力量。”回望自己的支教生涯,张勤坚定如初,“我没觉得辛苦,收获的只有感动和故事。”

  本报记者 李清伟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