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公益慈善如何走好专业化道路?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09-16

来源:南方日报

“金色朝阳”辅导班除了常规作业辅导,还有音乐课、手工课、电影课等活动。南方日报记者何俊

  “金色朝阳”辅导班除了常规作业辅导,还有音乐课、手工课、电影课等活动。南方日报记者何俊 摄

  作为“金色朝阳—归侨侨眷新生代成长服务项目”项目负责人,光明新区壹家亲社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肖覃和其团队的日常工作,除了需要和孩子打交道,还经常需要和家长互动。“以前可能是将20%—30%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是现在我们将50%的精力放在了家长身上。”

  “金色朝阳—归侨侨眷新生代成长服务项目”是光明新区凤凰社区基金会的首个项目。项目运作至今,已经从刚开始的在凤凰社区试点,被复制到了圳美、新羌两个社区。在复制的过程中,一些细节在不断调整。调整源自对于公益慈善项目朝着更加专业性方向发展的需求。

  “金色朝阳”项目是当下越来越多涌现的公益慈善项目的一个具体个案。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和《慈善法》被提上日程,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迅猛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资金被募集,当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组织成长,当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项目被孵化出来,那么,公益慈善该如何走好专业化道路,真正发挥作用呢?

  “金色朝阳”不能仅办成课业辅导班

   凤凰社区红坳社康中心三楼,宽敞的空间内摆放着几排崭新的学生课桌。每天,将近40名孩子会准时来到这个名为“金色朝阳”的辅导班,除了常规的作业辅导,还有音乐课、手工课、电影课、抗逆力训练等活动。

  作为凤凰社区也是光明新区首个社区基金会项目,“金色朝阳”红坳项目从2014年7月运作至今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如今它的运作经验被复制到了新羌、圳美两个同样是归侨侨眷集中居住的地方。

  “金色朝阳”项目构想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壹家亲的一份抽样调研报告显示,归侨家庭子女在小学初级阶段的成绩与其他孩子(比对样本包含光明本地人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并无差异,到中级阶段出现差异但不明显,到高级阶段差异逐渐扩大及至显著水平,有的英语成绩相差达19.4分;一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甚至产生“畏学”情绪。

  “大家不仅希望孩子能有成绩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以课业辅导为切入点,吸引归侨家长接受项目服务,并深入家庭,引导家长改善教育理念、方法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最终能长远规划并协助归侨聚集地社区营造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代孩子。”一名金色朝阳项目的工作人员解释。

  这一点肖覃同样感受深刻,“我们刚开始做服务时,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反复,这就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以前我们也举办家长交流会、亲子体验活动等,但是比例只占到20%—30%,今年开始我们调整了方向,将50%的精力放在家长身上。现在整个社区60%的归侨家庭我们都走访了,不仅是来参加辅导班的孩子。”

  除了学习如何与子女相处、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被组织起来做义工,如为辅导班维持秩序、关注社区的归侨老人。“传统观念认为归侨这一群体是‘等靠要’,我们希望家长在获取服务的同时,能在服务他人中增强自信心,改变消极的观念。”肖覃说。

  一些看得见的变化正在发生。“我们刚开始针对孩子家长做前期调研时,发现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成绩等情况不太了解,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家长开始学会自己观察孩子、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也更多地开始掌握一些教育方法。”肖覃介绍,现在该服务中心还从深圳市教育局申请了学前教育项目,想融入到有“金色朝阳”项目的社区去。

  “金色朝阳”项目开展一段时间后,曾请某专业评估机构做过评估。通过资料分析以及对服务对象等走访,该评估报告指出,刚开始做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效果比较明显,但家庭教育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对家长的教育和社区教育要在更长时间内坚持才能有更多的效果显现。

  融入“孝”文化的长者生日会

   就在“金色朝阳”项目不断完善时,光明新区新羌社区一个针对老年人的项目则旨在不断促进家庭、邻里和谐,营造尊重老人的社区氛围。

  最近,新羌社区工作站的负责人不断被追问什么时候再开展“长者生日会”。原来,在实施关爱长者项目的过程中,新羌社区基金会通过发动志愿者、长者家庭全体成员、左邻右里参与社区长者生日会,以形成尊老敬老、社区和谐氛围。这种更加富有亲情、人情味的生日会打破了过去“吹个蜡烛,吃个蛋糕”的形式主义,真正赢得了社区老人的喜爱,让社区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变化。

  69岁的陈阿婆是越南归侨。在越南的风俗习惯中,生日是一个与往常并无不同的日子。从来没有过过生日的陈阿婆,在参加生日会的当天,提前1小时到了活动现场。“很欢喜。从来没试过这么多人这么热闹。”

  让陈阿婆们感觉到欢喜的活动其实脱胎于原来的社区服务中心活动。韩仲梁是新羌社区服务中心的主任,这个由新羌社区基金会赞助的“长者生日会”项目就是由该机构运作的。

  韩仲梁告诉记者,之前社工在对社区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归侨居民没有过生日的概念,很多老年人都没有过生日的习惯,之前服务中心小规模组织了一些老人在“星光老人之家”开展了生日庆祝活动,“后来我们把这个项目重新定位,以弘扬孝文化为核心,把家庭成员、邻里、社工、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资源整合起来,提供了一个社区沟通融合的平台。”

  如今,婆婆过生日,媳妇一定要参加已经成为惯例。在老人、子女互动环节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情实感得以表露。这种活动也得到了老人的喜爱,在第四期开展当天下了一场暴雨,直到活动开始前还不断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最后预计的90名老人还是陆续来了70多个。

  “当时社区基金会调研时考虑的一点就是,如果单纯过生日意义不大,但是把家庭的孝文化加进来后,就把整个家庭带动起来了。通过这个平台,很多资源被链接起来,比如有一期请了华侨城医院的医生给老人体检,很多元素都可以依此推展开来。社区文艺队被组织起来了,企业热心人士被请过来考察,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和谐的氛围比较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局基层建设科相关负责人谢红城表示,该项目的意义不亚于“金色朝阳”项目。

  项目设计要解决社区存在问题

    在光明新区已经推出的公益项目中,正有意识地往对社区居民公益意识和公益习惯的培养方面探索,这显现了社区基金会将项目做得更专业的思路。

  从第一个项目启动后,现在光明新区5家社区基金会已经陆续推出了数十个社区基金会项目。谢红城介绍,现在光明新区的社区基金会项目分为几类,一类是直接对困难群体发放帮扶资金;第二类是针对特殊群体,如归侨子女、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类项目;第三类是对社区文体类等社区社会组织的帮扶孵化项目。

  “有些项目在不断优化。以金色朝阳为例,一开始项目仅仅是针对孩子的学业问题,就像一个公益类的辅导班一样。基金会不能做成辅导班,要挖掘一些深层次问题,项目要以问题需求为导向。造成归侨子女学习成绩差的因素很多,家长的教育有问题,也涉及归侨生活背景等问题。”谢红城认为,社区基金会项目设计时就是要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围绕社区治理发力,拓展项目,社区基金会项目应该起到跳板的作用。

  一名专家表示,在项目设计上眼光要放长远,“社区基金会资助的对象应该是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居民,专项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使社区的人留得住,在社区安心工作。要做得好才能得到居民信任,从运营开始就要有口碑。”

  谢红城坦言,在社区基金会项目中,确实还有一些项目在专业性上“稍欠火候”,“比如有一个社区基金会支助了外来工心理减压的项目。现在新生代外来务工群体生存压力小了,但是自制力差,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应该说项目本身很有意义,但现在拓展得不够,还停留在简单的培训、讲座方式上,新生代务工群体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传统的说教方式难以打动他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项目运作专业化,还得打破户籍与非户籍的壁垒,让社区的资源除了分红,能真正让外来务工群体共享。”

  “基金会要做得专业,要俯下身子,善于讲故事,项目能打动人心。”谢红城认为,光明社区基金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在公益项目上做文章,让社区各群体对公益行为认可,“不要做成社区慈善会。”

  肖覃也认为,社区基金会的专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社区基金会以项目形式交给社会组织来做更专注,服务成效更明显,但这也考验着社会组织是否有承接能力,“前期一定要做大量的调研,深入了解服务群体的需求,至少应该达到该群体的10%;要把服务做好,单靠某个机构的力量还是太单薄了,需要整合不同资源进行链接,把评估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

  “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支撑,特别是社区基金会没有先例可循。”作为光明新区首个区级社区基金会秘书长,张眉清参与了首批5个社区基金会的工作。她认为,对于光明新区来说,在社区基金会的运作中学会运用大数据十分重要。“比如越众认捐了50万元冠名基金专项用于华侨文化传承公益项目,具体操作时不能撒胡椒面,要先做实地调研,弄清到底哪些值得传承,能够带来社会甚至经济效益。要找到点上,而不是面上。”

  亟待培养本土公益人才

   项目的专业化依赖的是人才的专业化。一名调研了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的专家表示,做社区基金会是很专业的事情,培养社会组织职业经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谢红城表示,人才是社区基金会未来发展的核心,“公益人才在我国是缺乏的,无非是通过两个方面改善,一是招募,二是培养,但目前光明新区的社区基金会面临着规模小的问题,无法引进高端的公益专业人才。现在我们利用与北京大学的合作平台组织专业培训或者沙龙分享会,希望提升社区基金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对于这一点,光明新区凤凰社区基金会理事长曾木养深有体会。“最大的困难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曾木养介绍,在社区基金会运作过程中,10万元以上的项目一般都有社工机构、社会组织愿意承接,10万元以下就基本没有社会组织愿意承接,“这种小项目只能自己运作。但我们理事会毕竟精力有限,招募了10个左右社区基金会的义工,不过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他认为比较理想的运作模式是,社区基金会负责“融资”,选好社会组织做好项目,“但我们现在不仅是要生产产品、卖产品,还要教别人使用产品等‘一条龙’服务。”

  由此,曾木养感觉到社会组织的不足,“这难以让社区基金会大展拳脚,如何培育出更多社会组织是未来的大方向。但社区基金会自己培养难,每年能用的经费有限,只能潜移默化用需求催生。”

  为了社区基金会更专业发展,光明新区给5家社区基金会聘请1名专职工作人员。除了对公益事业的认同,社区基金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要具备哪些素养?曾木养打了个比喻,“跟创业没什么区别。需要能写、会说,能开展项目策划,执行推广项目,与捐赠方、接收方主动协调沟通。不仅是专才,还要是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2014年12月5日,光明新区与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签订社区基金会五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社区基金会和社区治理战略规划咨询、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将新区试点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目前已陆续开展了社区基金会英才计划培训班等项目。

  专家视角

  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

  社会组织要有实现公益目的综合能力

  “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做公益项目要求高,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捐个钱的问题。”饶锦兴认为,这要求社会组织能有组织资源,实现公益目的的综合能力,“拥有这种专业化能力和手段,对于提升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十分重要。”

  饶锦兴认为,专业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项目从设计开始是否符合组织规范流程,不同的人对项目有不同的理解,项目要依靠规则来解决;第二,专业的核心问题是项目是否有效,即以结果为导向,保障公益项目的有效性。

  “基金会帮助的是否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这需要分析需求。项目负责人不断在社区中发现、分析、判断问题。比如有10个需要帮助的个案,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满足3个,这就需要通过理事会判断了。”饶锦兴说。

  他认为,在社区基金会的起步阶段,不能对专业化做出过高的要求,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由于社区太大,公益组织做服务项目有点像盲人摸象,看不出整个社区迫切的问题在哪里。要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借助专业机构进行调研分析。政府应该做基础的信息删选工作。比如低收入群体中,户籍人口被纳入低保由政府解决了,但非户籍人口这块怎么办?社会组织可以关注这部分群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可以通过规范来提高有效性。”

  最后,饶锦兴指出,培育专业人才是社区基金会项目专业化的最终保障。他建议,可以通过吸引理事参与项目,加强合作,了解项目运作流程,同时也让理事知道钱用到哪里去了,“团队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这是目前解决专业人员最有效的方式。但即使理事会参与,也要有专职人员参与协作公益项目。这一点光明新区的社区基金会配备了专职秘书长是一个较好的探索。”

  目前,光明新区在试点5家社区基金会的基础上,正酝酿成立区级社区基金会。饶锦兴认为,光明新区成立区一级社区基金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可以帮助提升其他社区基金会的专业能力,引导5家社区基金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