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无公益不商业”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商业与公益深度融合,如共享单车、虚拟种树、网约车等,不仅成就了商业模式,也促进了公益革新。公益与商业不断地产生新的互动、碰撞,也带来公益、商业跨界的讨论,公益与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商业与公益是背道而驰还是相向而行?
“无公益不商业——公益对企业彼此价值是什么?”为主题的沙龙现场
1月25日下午,由国际公益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以“无公益不商业——公益对企业彼此价值是什么?”为主题的沙龙,邀请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国际公益研究院院长、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北大方正人寿CEO李平等跨界嘉宾,就这些焦点问题展开思想交锋 。
白岩松
“美好生活”时代 商业模式将更具公益性
2017年,公益界因徐永光《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书,掀起一场关于公益商业化的讨论。白岩松表示认同公益与商业融合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经济都是“善”的,“善”“公益”将成为未来的商业模式,商业与公益不仅不会背道而驰,反而会“相向而行”、“合二为一”。
他以公益广告为例,如今商业广告越来越具有公益属性,能非常准确地传达公益理念,表达某种公益诉求。善经济时代的很多商业模式,就是过去梦想的公益,如《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书提到的共享单车,就是更高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成就了一种商业模式。此外还有外卖这种商业模式,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残疾人送餐;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让盲人也能打字交流。他强调,如今类似具有公益属性的商业模式,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
白岩松认为在紧缺时代,商业的公益属性很难体现出来,而在改革开放40年后,我们已经告别了紧缺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很符合当下中国的状态。“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强的公益和商业结合的可能。在向美好生活演进过程中,拥有已经不是问题。而“不求占有,但求使用”的观念,将诞生更多商业和公益捆绑起来的模式,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未来商业和公益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美好生活”将引发商业与公益新的革命。
对此,他认为,当下公益研究要跳出壁垒,不仅研究公益,也要研究商业。他提出四点思考,提醒人们要转变观念:
第一,但凡好企业都是公益的;第二,新商业模式正在呈现越来越强的公益属性;第三,现在大规模的公益活动,都具有极强的商业模式,未来大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将诞生大的商业组织;第四,未来所有的公益都要呈现越来越强的商业性。
徐永光在分享过程中指出,“未来商业越公益越发达,而且越发达也越公益,商业本身更带有公益属性,这将成为一个大趋势”。
未来商业“越公益越发达”
徐永光在分享过程中指出,当前世界市值前十大企业有七个是数字经济,其中我国就有两家。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仍可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速,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网络数字经济本身具有共享的公益属性,未来的商业模式将有更多的分享经济,人们不再占有资源。他认为:“未来商业越公益越发达,而且越发达也越公益,商业本身更带有公益属性,这将成为一个大趋势”。
王振耀院长以蚂蚁森林为例,引出从商业角度如何看待公益的问题。
王振耀院长以蚂蚁森林为例,引出从商业角度如何看待公益的问题。北大方正人寿CEO李平认为,从商业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公益让商业更有温度。他表示,商业也需要公益灵魂,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要有公益性,如利他、互赢、共赢、分享等。商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要秉承公益思想,要有敬畏之心和善心,这就要求商业要回到社会中去。所谓基业长青、百年老店,都是要将公益当作最基本的原动力,而不是把公益当作商业的金字招牌。
台湾慈济基金会主任何日生教授从善经济角度探讨了公益与商业。
台湾慈济基金会主任何日生教授从善经济角度探讨了公益与商业。他认为,善的观念慢慢要成为资本市场里很重要的概念。“出发点如果是善的,动机是善的,结果是善的,我们认为就是善经济,不管是从事商业,从事非盈利,都应该如此。”
北大方正人寿CEO李平认为,从商业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公益让商业更有温度。
在互动讨论环节,听众与嘉宾共同探讨了慈善与公益、公益界待遇与公益组织效能管理等问题。最后,白岩松总结表示,本次沙龙公益与商业的探讨只是开始,关于公益与商业的探讨并不在于要得出结论,而是意在引发更多后续的思考,让“最好的教育在下课之后呈现”。他还表示,公益与商业融合实践过程,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号召人们“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