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评论 > 正文

法治“沃土”下公益慈善该如何促进与规范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8-01-29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法》已颁布实施一年多,法制环境下的公益慈善,该规范什么,促进什么,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基金会处处长马昕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暨第四届企业公益年会上发表了看法。

   《慈善法》出台,意味着慈善有了法律的底线,如果触碰了这个底线是要承担责任的,有关部门必须去追究相应的责任。这就是法律环境带给慈善的变化。

   公益慈善与市场的关系是2017年社会热议的话题,而法律意义上如何界定慈善行为呢?马昕表示,“比如做一件事情,既想要汲取的私人利益的增加,又想同时对社会公众有所贡献,不是说这种事情不能做,但从法律界定的层面,我们无法把这一类的活动界定为慈善。”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慈善活动和其参与者是受到保护的,但条件是必须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全体人民或者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人称自己是在做慈善,甚至以为打上慈善的旗号就应该自然获得社会的支持,这是不对的。市场竞争中强调保护私人权力,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但是慈善从动机上要排除私欲,慈善虽然是利用了私人财产,但是慈善是不属于任何特定个人的,所以慈善,法律上的要求是纯粹的,不能混杂私人利益的。

   目前,我国企业与慈善的结合大多通过慈善组织,这个过程中,《慈善法》有哪些促进与规范呢?马昕认为,现代慈善最鲜明的特征是促进与规范是辩证统一的。企业与慈善组织如何合作,怎么样发挥作用和优势,是有充分自由的。但慈善组织的所有行为并不能像企业那么自由,《慈善法》中规范层面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种规范不完全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代表公众去监督慈善行为。

   马昕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国家出台各种促进和扶持措施,在深入基层做活动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会给予方便。国家给的优惠政策让渡的是公众的利益,所以基于这个角度,公众是有权监督慈善机构的。”

   另外,慈善组织开展活动中用了谁的名义?答案是公众的名义。用了公益就是用了全体人民的名义,所以,慈善是必须受到高于一般企业的规范和监督的。总之,《慈善法》对慈善领域的规范是基于慈善的组织化。基于组织化的基础来为公益慈善活动建立秩序,既要鼓励又要有规范。

   《慈善法》实施一年多,很多制度框架及很多做法刚见雏形。马昕表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涌现出很多公益慈善活动,尤其是企业有很多创新的慈善活动,这又对刚刚出台的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应思考如何去进一步贯彻《慈善法》的精神,去把整个公益慈善领域的秩序维护好。”

   民政部门正在研究关于慈善捐赠的机制,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关于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机制,这是在税收优惠之外,国家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慈善进行捐赠的另一个新路子,这意味着做慈善还可以争取更多信用上的优惠。马昕表示:“如果在慈善捐赠过程中有违规行为、失信行为、破坏社会信用感的行为,特别是慈善组织,除了要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其他一些税收上的罚款之外,如果在信用上也进行惩戒,效果会更好。”(权敬)

  

【责任编辑:刘亚楠】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