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和中国援外医疗队结缘,始于2013年,那时正准备做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的报道。做完那组报道之后,对参加援外医疗队的医生增添了许多敬佩,渐渐地与不少医生和他们的家人成为朋友,更深入的了解让我愈发地体会到,中国医生给予援助国家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爱,而是全家人的爱,不仅仅缓解了这些国家缺医少药的局面,更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当地医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优秀的医疗专家和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于洋,参加了第二十四批援几内亚医疗队。2014年,西非国家几内亚暴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一时间整个国家陷入极度恐慌,在几内亚的欧美日等国家的企业和人员基本都撤离了,只有中国医疗队、中国防控专家与几内亚人民并肩作战。一年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在这一年半时间里积累的中国和几内亚人民之间的友情却相当坚固。一位几内亚医生的儿子乌达在北京留学,他亲切地称于洋为“哥哥”,连自己找到女朋友这件事,也是先告诉中国“哥哥”才告诉父母的。
一天,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第二十六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李晓北给在京学习的几内亚医生乌斯曼打电话了解生活学习情况。乌斯曼无心地说了句:“北京挺冷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晓北把这句话深深记在了心里,随即与在北京的爱人黄璐联系帮助寻找冬装。黄璐用最快的速度为几内亚医生联系捐助了几十件御寒冬装。在留学生宿舍,几十件冬装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好几个大箱子里,几内亚医生非常感动,女医生茜拉甚至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在采访中,我还非常感动于这些伟大医护工作者的家人,他们的奉献和坚韧超出了我的想象。黄璐告诉记者:“医疗队的家属关系都很密切,大家基本上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非常辛苦,但是遇到困难从不向前方的亲人们抱怨,大家只希望亲人们能多多保重,多多为几内亚朋友看病疗伤。”
2002年,马雪跟随第十八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来到几内亚开展工作。十几年过去了,马雪的女儿张雪囡已经从当年的小学生成长为一名记者,但她对妈妈援外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她告诉我:“记得那时才上三年级,妈妈去非洲几内亚援外两年。我还依稀记得在饯行的饭局上,爸爸作为家属读着他提前准备好的稿子时突然哽咽。或许,去非洲援外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医生的使命与责任,也需要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但对我而言,那是我第一次理解了离别的含义,整整哭了一个月。”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每位医务工作者身上都有体现,但对援外医疗队员而言,更为突出。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8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