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志愿者
12月28日早上,由共青团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等14个单位承办的第八批中国广州青年志愿者赴塞舌尔服务队出征仪式暨援塞十周年座谈会在广州市团校召开。团中央、商务部、市政协、团省委、团市委及志愿者来源单位等有关领导,援塞志愿者及家属等100余人出席了仪式。
第八批广州援塞志愿者队伍由14名来自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青年志愿者组成,其中年龄 最大37岁,最小18岁,6男8女。志愿者们将在未来一年分别服务于内科医生、社区医生、针灸师、电力分配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建筑工程师、钢琴教师、小提琴教师、体操教练、食品加工师等岗位,为塞舌尔在医疗救助、文化交流、技术支持、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支援,为中塞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一带一路的深化合作贡献力量。
↙集结出征,再度吹响花城援塞接力号角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武一婷为志愿者佩戴绶带
在仪式现场,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武一婷为志愿者佩戴绶带,全体志愿者进行了集体宣誓。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庾建设发表讲话,他对志愿者提出“ 树立大局意识,当好国家形象的维护者”“发扬奉献精神,当好志愿精神的践行者”和“ 促进友好往来,当好两地交流的友好使者”等三点要求,希望援塞志愿者们能够继承前辈传统,继续发扬奉献有爱互助的志愿精神,推动广州志愿服务开拓格局,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张朝晖对广州援塞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给予肯定,他表示,援塞项目通过动员各方参与、面向社会海选和带动市民参与等运作模式,有效调动了社会各方的资源和积极性,十年来广州援塞已经探索形成了特色工作模式,开拓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国际服务的新局面。
早在11月25日,第八批援塞志愿者就进行了为期6天5夜的封闭式培训,包括健康防疫、外事常识、语言技巧、塞舌尔风土人情、援塞工作经验交流、心理调适与自我激励、团队合作、户外拓展等内容。为了帮助志愿者们更好地了解在塞舌尔工作和生活情况,培训期间还邀请了第七批归国志愿者进行座谈和交流,第七批志愿者们向相同相似岗位的新志愿者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在塞期间的工作心得、注意事项、生活建议等,让即将出发的第八批志愿者们对未来一年的志愿工作有了总体认识,逐渐消除出国前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由于塞舌尔当地饮食习惯与国内不同,有经验的志愿者们建议大家可以提前将一些家乡特产寄送到当地,可以缓解思乡之苦。第八批援塞队伍中的网络工程师志愿者徐玉君来自广州市团校,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援塞志愿服务,抱着挑战自己的心情参加了这次援塞行动。在筹备出国期间,她成为了大家的“邮递员”,志愿者们将自己将一些比较重的物品提前交到徐玉君手上,收集完毕后再一起通过邮局海运过去,通常需要一两个月才能收到。徐玉君笑着说,“大家都会寄一些大米、面条、老干妈、腊肠、榨菜之类的中国特色粮食,因为在那边几乎吃不到中国菜。出国前会觉得很忐忑,但是跟上一届的网络工程师志愿者李昱中聊过后,感觉自己可以能够完成服务工作。希望去到那里之后,自己可以尽快适应,好好体验这一年难得的经历。”
仪式现场上,第八批广州援塞志愿服务队队长潘华颖作为代表接受队旗,并发表了志愿者感言。现年31岁的潘华颖是广州市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的助理工程师,已从事了七年继保调试工作,此次在援塞工作中担任电力分配工程师职位。潘华颖在公司团支部担任了组织委员的角色,在节假日组织单位员工开展慰问活动,去年冬天与大家一起参加了“冬日暖阳福袋传城”志愿服务活动。“这次当选为援塞服务队队长要感谢队员们对我的信任。我也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在未来的一年里,我会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同时也会带领队友一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青春短暂,怀揣志愿种子播撒异国他乡
▲第八批广州援塞志愿服务队队长潘华颖发表志愿者感言
在第八批援塞志愿者中,有一位来自海南省的志愿者孙媛媛。她虽然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但是这次入选的志愿岗位是小提琴老师。虽然只是兴趣爱好,但是孙媛媛已经取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乐器演奏六级等级证书,平时也会经常参加校内的音乐演出。对于即将到来的援塞志愿服务,孙媛媛既期待又焦虑。在跟上一批援塞的音乐老师了解了当地孩子的学琴情况后,孙媛媛开始着手教学方面的准备,不但咨询了身边的专业老师,还买了多套小提琴教材,提前预习和观看相关的演奏光盘。为了在塞舌尔也可以播放光盘,她还特意配置了跟电脑同一型号的外置光驱和音响。孙媛媛现在也在加强英语口语练习,希望能和孩子们更顺畅地沟通。
孙媛媛谈到,在自己小时候母亲就开始资助贫困生,也从事义工活动。受母亲影响,她在大学的时候也参与了“希望工程鑫达星光行动”服务项目,去探望和帮助聋哑孩子,这段经历让她对志愿服务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次参加援塞行动,孙媛媛提到是因为自己有一颗向往自由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磨练自己。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公开课的时候,她收到了来自学生们告别和祝福的信件,深切感受到作为老师的幸福,“桃李满天下,应该可以算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对我来说,能够行万里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带领他们一同走进音乐的世界,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兴奋与自豪的事情吗?”
来自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魏依娜在此次援塞行动中担任建筑工程师,这是该单位第一次派出援塞志愿者,也是援塞计划中第一个服务于能源和气候部的志愿者,当得知援塞招募信息后,魏依娜觉得建筑工程师的岗位跟自己专业很符合,“快30岁了心中莫名有点不安,套句时髦的话,我希望我的前半生能更精彩。而且,作为技术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从事志愿服务,扩大我们国家影响力,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临近出国,魏依娜最舍不得的就是与家人要分别一年,近期除了准备行李和相关资料,还买了米给家里,“最近做的最大准备就是少回点家,让家人习惯女儿不在家,可能就不会太思念。”
今年37岁的李踔将在未来一年担任内科医生的工作,他既是第八批援塞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同时也是援塞队伍中学历最高的。李踔所工作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人手不足,而且他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也才不到五岁和一岁,但是院内和家人都支持他参加这次的援塞行动,自己也就放心地报名了。“以前只听我院前辈说过援非工作很辛苦,传染病很多。这次出发,曾经援非的几位主任都叮嘱我注意预防传染病。但是他们也说,非洲人民很热情,对中国人很友好。我们去了就代表着中国医生。我到了塞舌尔一定要把临床工作做好!”
↙援塞十年,广州国际志愿服务花开彼岸
▲广州援塞十周年座谈会
2017年是广州志愿服务的而立之年,也是首批派出援塞志愿者的十周年。为了回顾十年来广州援塞志愿服务成果,探索国际志愿服务的广州模式,提升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格局,由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牵头,广州青年报社与广州市团校共同编印制作了《花城使者志愿有我——广州青年志愿者援助塞舌尔十周年》专刊,以论文研究、个案分析、故事分享、专家点评等多维度探索总结援塞志愿服务经验。专刊就“中国海外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广州志愿服务国际化”、“援塞志愿服务的广州模式”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对援塞十年的大事记录进行了回顾。在仪式现场,这本专刊也正式亮相,团省委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黄廉东向援塞志愿者来源单位赠书。
作为全国首个独立承接援外志愿服务工作的副省级城市,广州自2007年以来共派出5批68名来自医疗、教育、建筑、网络等各行业的志愿者支援塞方建设,服务领域涵盖了汉语教学、音乐教育、医疗卫生,工程建设、技术支持等。归国后的援塞志愿者们都继续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正是因为有援塞志愿者们地默默付出和支持,所以才让广州的援塞项目有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内科医生何宇霞来自番禺区中心医院,自2012年起,番禺区中心医院已经连续第四年派出医生参加援塞志愿服务。“院领导非常支持我们参加这类活动,院里也会经常举办分享会,援塞的、援疆的、援贵州的,院里已经形成了参加志愿服务氛围。我和前几位参加过援塞的志愿者都交流过,了解了那边的工作环境和可能会有的困难。从报名起我就开始补习英语,相信援塞体验会让我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何宇霞表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持续推动,不少沿线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课程的热潮。第五批援塞志愿服务队对外汉语教师付雅静在2013年结束援塞服务后,成为了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援塞项目专员,回忆这三年的援塞工作,付雅静说到,“想把自己关于援塞的点滴经验运用到援塞工作的开展中,惠及今后的志愿者,更惠及援塞项目。”
无独有偶,第七批援塞志愿服务队在今年9月归国后,体操教练志愿者肖佩也来到了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挂职,目前跟进第八批援塞志愿服务工作。在第八批援塞志愿者招募期间,肖佩在自己所熟悉的体操朋友圈里进行宣传和推广,最终成功招募选拔出了第八批援塞的体操教练高盼。对于这次参与筹备第八批志愿者派出工作,肖佩提到,“参与进来了才知道,原来当年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这么多工作人员付出了这么多劳动。援塞是一项很庞杂的工作,自己作为一名归国志愿者,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推动这项工作,也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到新一批志愿者。”
这次在援塞出征仪式上播放的十周年回顾视频,出自第六批志愿者网络工程师李昱中之手。虽然年底单位的工作很忙,但是李昱中在接到请求之后,还是答应了下来。由于时间比较近,李昱中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制作,一帧一帧地修改后再整合成完整的视频,经常一做就做到大半夜。肖佩称赞李昱中是一个很有志愿精神的人,因为对援塞的感情,也感受到援塞十周年活动的意义,所以希望将视频做得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