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10月31日,四川省九寨沟县黑河乡中心校的壹乐园“儿童服务站”正式开站,在未来一年中,儿童服务站将为学校和周边社区80余名受地震影响的孩子提供安全、免费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场所,开展防灾减灾、卫生健康和社会心理支持等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在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壹基金与四川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建设的6个儿童服务站已全部开放,这也标志着紧急救援阶段结束后,壹基金在九寨沟地震灾区的过渡安置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儿童服务站为震后儿童提供多方位服务
10月25日,九寨沟地震灾后儿童服务站举行启动和授牌仪式
10月31日下午15:30,经过多日筹备,位于九寨沟县黑河乡中心校的壹乐园儿童服务站正式开放,以黑河乡中心校的孩子为主要服务对象,辐射周边社区,开展游戏、手工制作、兴趣培养,以及防灾减灾教育、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这意味着壹基金计划在四川九寨沟地震灾区的6个儿童服务站和甘肃陇南泥石流灾后地区建设的3个儿童服务站已全部建成开放。达州市众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九寨沟县黑河乡、玉瓦乡两所儿童服务站的执行机构。众爱社工负责人何双建拥有5年儿童工作经验,他介绍说:“黑河乡、玉瓦乡是九寨沟地震灾情较严重的地区,在前期的走访中我们发现,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孩子们的情绪基本恢复了稳定,但从一些孩子闪躲的目光中仍能感受到他们对灾害的恐惧。”与他们同时在九寨沟开展儿童服务站工作的还有阿坝州社工协会、九寨沟8090爱心服务队和北川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共计6个儿童服务站辐射九寨沟地震全部5个灾情严重乡镇的儿童。
“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对儿童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儿童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比成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儿童服务站旨在为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儿童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和多方位的支持,让孩子们可以安全地游戏、学习,缓解恐惧和焦虑情绪。同时,儿童服务站照管孩子,让父母们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灾后家园恢复和重建,也为公益组织提供参与社区灾后重建的机会。”壹基金壹乐园儿童服务站项目官员杨建说。
专业培训助社工一臂之力
甘肃陇南文县安华镇花池小学的壹乐园儿童服务站里,孩子们和站长一起绘画,为儿童服务站增添色彩。
杨建介绍说,儿童服务站是壹基金灾害响应机制中,在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回应灾区儿童及社区需求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其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强儿童应对灾害的韧性,提高整个社区对儿童安全和儿童保护的关注和能力。为了帮助儿童服务站的公益伙伴更好地开展工作,10月23日至25日,壹基金壹乐园项目组工作人员分别从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和儿童社会心理支持四个方面为公益伙伴开展了专题培训。
“志愿者在参与儿童工作时自身的定位是什么?是同伴,参与者,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培训一开始,资深公益人、四川原点公益慈善中心的刘剑峰就向公益伙伴抛出这个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刘剑峰向伙伴讲解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四方面基本权利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伙伴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后,江苏省盐城市心理健康服务协会的蒋洁老师以“让灾区儿童摆脱灾害阴影”为主题,向社工和志愿者们讲解了灾害发生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并通过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干预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来自兰州善元社会服务中心的聂东元在儿童饮水卫生健康教育探索主题培训中,提示大家可以用多样化的卫生教育课程和游戏式的活动设计,吸引儿童参与卫生健康教育,并引导公益伙伴制订了儿童服务站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教育活动计划。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两名展教员分享了防灾减灾馆开展防灾减灾移动课堂的课程设置经验,建议在课程设计中要特别注意约定规则,和孩子保持平等身份,加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壹基金灾后过渡安置顺利推进
九寨沟地震灾区的孩子穿上了温暖包里的新棉衣,戴上了暖和的新帽子。
今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对九寨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地震发生后,壹基金联合救灾、壹基金救援联盟第一时间予以回应,在紧急救援工作中,共向灾区发放超过400万元的救援物资,以彩条布、睡袋、折叠床、帐篷、家庭救灾箱和粮油为主,着力解决震后群众的住宿、吃饭问题。
在紧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壹基金与四川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九寨沟县教育局通力合作,并与九寨沟县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在政府指导下积极开展灾后过渡安置相关工作。为了解决灾后儿童的过冬问题,壹基金已为九寨沟受灾儿童发放了1800个温暖包,包里配置了儿童冬季御寒保暖物品,包括棉衣、棉靴、手套、围巾、袜子、袋鼠玩偶、儿童减灾读本、护手霜等13件物品,同时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开设了6个儿童服务站。壹基金还将以儿童和减灾为核心,结合政府的灾后重建规划和灾区灾后重建的实际需求,与政府有关部门、公益机构、社区、学校和专家共同合作,开展壹乐园运动汇和音乐教室、减灾示范校园、社区减灾等灾后援建项目,提升当地社区和学校应对灾害的能力,支持灾区建设更具有风险防范能力的“韧性家园”,同时推动和支持本土化社会服务机构的孵化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