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场由华中农业大学张瑜服务队开展的盆栽种植科普沙龙结束后,听得津津有味的社区居民意犹未尽。一位种植丝瓜的阿姨甚至将学生志愿者孙文慧拉到家中,一边询问丝瓜剪枝技巧,一边和志愿者聊起了家常。
这个广受欢迎的科普沙龙,是张瑜服务队开展的“识园·小讲堂”志愿活动。他们根据专业特色和社区需求调研结果,创新性地推出“识园·小讲堂”“赏园·艺术展”“品园·手工酿”“游园·亲友访”这样别具诗意的“四大菜系”,绘制出一份志愿服务的菜单。
将志愿服务活动“菜单化”,是团武汉市洪山区委推出的区校结对共建志愿服务新尝试。
洪山区是与北京海淀区齐名的大学城,辖区内有高校37所,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一半以上。近年来,团区委统筹辖区37所高校和154个社区编订《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暨区校结对共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手册》,区校签订协议,让社区居民以“点菜”方式选择服务内容,高校志愿者定期前往签约社区开展服务活动。
长期以来,各地高校志愿服务有时间才做,服务项目变化快,学生干部拍脑袋;被服务社区被动接受、“贫富不均”,有的社区高校团队扎堆,有的无人问津……在洪山区“区校结对共建、项目协同设计、成果共同推广”的新思路下,这样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建一支不走的志愿服务队
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的“突击性”,常遭人诟病。随着洪山区“区校结对共建”工作的推进,不少社区出现了“一支不走的志愿服务队”。
蔡艳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入学以来一直在学院志愿者协会工作。团洪山区委以“就近就便”原则推动高校与社区结对,打造“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与洪山区关山街南湖社区顺利签订了区校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协议。
高校志愿者协会每学期向社区报备计划活动,社区提出意见,两方协商定期定点进行志愿服务,这一模式很快得到区校双方一致认可。
如此一来,南湖社区成为财大定点服务社区,蔡艳成了南湖社区的常客,此前参加活动面临的距离远、交通成本高、安全隐患多等问题迎刃而解。
在洪山区,区校结对共建的志愿服务模式正推广开来,志愿服务活动风生水起。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活动,结对之前,服务队通过参与公益比赛寻找服务项目,场所的局限让活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在与青菱街红霞社区签订协议后,武科大各学院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前往红霞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除日常活动外,每年3月还会举行“雷锋月进社区”主题志愿活动。台下志愿服务辅以台上文艺汇演,来自武科大不同学院的志愿者从不同角度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文法与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自制法律知识展板并发放问卷,了解红霞社区普法情况,每月定期邀请业界人士提供免费律师咨询,社区居民反响热烈。
区校资源整合,搭建起一体运行的联动架构,志愿者们无需四处寻找服务地,服务项目有了固定的阵地依托,服务活动也不会因负责人的变化无法延续,志愿服务由松散走向规范,服务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借力高校专业优势,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提质增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卓刀泉街金泉社区结对,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开辟了针对青少年的特色国学课堂,与社区共同创建“爱心成长加油站”,教会青少年知礼、守礼。
湖北中医药大学师生则先后创立“急救知识进社区”和“情系夕阳,关爱健康”——建立社区MCI(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系统化这两项别具特色、具有专业优势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让社区和志愿者共赢
区校结对共建不断走向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让社区和志愿者同时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受益人”。
作为长江武汉段青山峡水域的江心岛,天兴乡的交通完全依靠每天的四趟轮渡。通过志愿服务资源的统一调配,经团区委牵线天心乡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签订协议以后,尼加提·雪莲花服务队育苗助学金计划项目委员会作为第一个志愿服务队进入天兴乡绿岛小区。
天兴乡社区服务负责人张梦灵介绍,该地志愿者原本都是当地居民,偶尔能组织起来的活动最多就是卫生清扫。尼加提·雪莲花服务队的到来,让绿岛小区得以开设义务辅导小区学生的“莲莲公益课堂”。
每到活动日,志愿者们6点起床提前到达,同家长、小朋友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也向他们宣传公益课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志愿者方丹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个小女孩非常胆小,从不在课堂上与人分享绘画作品。直到有次听到志愿者对旁边女孩的夸奖后突然大哭,大家才明白,家庭原因让她非常自卑,一直觉得自己画得不好看。“孩子那种如释重负的笑容让我觉得开心又心酸,也许公益课堂带给小朋友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天兴乡的志愿服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如今,“莲莲公益课堂”已成功开展了9期,累计受益50余人。
“让有难者得其需,让有志者尽其力”,成为这一模式下社区和志愿者共赢的真实写照。
珞南街博苑社区是全国科普示范社区,为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社区建立了“乐学科普体验馆”“乐学科普民俗文化馆”,并在团区委的引导下与武汉理工大学成功结对。
活动现场,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专业的志愿者为居民讲解3D打印知识、提供3D打印成型展示,并让居民现场体验。他们还联合其他志愿者开办3D打印培训、体验等课程,为居民提供深入了解3D打印技术的学习平台。
“作为科普示范社区,我们需要科技类的志愿服务。引进3D打印技术项目,由大学生志愿者普及,既让我们社区的科普内容更加丰富,也让大学生的项目得到实践检验。”博苑社区志愿服务负责人张晓芸觉得,这样的结对共建是双赢。
打造“志愿者之城”
借助高校数量多、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团洪山区委提出了探索打造“志愿者之城”的新目标。
洪山区建立其高校团委负责人、洪山区各街乡团组织负责人联席机制,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与“志愿者联合会-高校-志愿者队伍”分级对接模式,高校则根据社区需求重点开展青少年事务、青年服务、社会公益三类活动,向社区输血。
而今,青年志愿者们充满活力的身影在洪山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捡拾花丛中的垃圾、引导市民文明过马路、给孩子辅导课业、慰问孤寡老人……更有华中师范大学“洋雷锋”们开展英语角、绿色环保等活动。
他们还协助社区建立工作台账、开展党(团)建工作、组织群众共建文明社区……高校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让社区整体工作水平得以提升。
志愿者用专业优势解决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他们针对农民工子女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覆盖流动儿童6000多名;及时了解空巢老人需求,结成“多对一”帮扶组合;成立200余个关爱帮扶小组,给残疾人家庭送去关爱。
截至今年5月31日,与社区结对的高校志愿团队已达326个,在去年213个的基础上新增113个,实现了153个社区全覆盖。各志愿团队累计开展活动730场,参与志愿者11084人,总志愿时长38313小时。
为保障活动开展及志愿者人身安全,洪山区财政每年都会划拨专项资金,洪山区还与人保财险洪山分公司签订《洪山区青年志愿者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协议》,覆盖全区从事志愿服务的青年,每人最高赔付5万元。
今年,团区委制订十佳志愿者个人及十佳志愿团队考评办法——《星级评定考核方法》,并指导每个街道选出一个示范社区,促进各志愿队伍的良性竞争。区校结对共建的工作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被列为洪山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爱的传递中,涌现出全国“100个最美志愿者”安玥琦,“中国好人”、“湖北省杰出志愿者”鞠彬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来信鼓励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先进典型。
“融青年之力,建志愿之城”,洪山区委副书记刘前信说,大学生是洪山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好的资源,洪山的发展和大学之城建设,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高校与社区结对共建是洪山区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是利于青年成长和洪山发展的阳光事业,必将为洪山建设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