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微志愿 > 正文

一位支教老师的反思:我能留下什么?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6-01

来源:公益交流论坛

 

  2013 年,我在阿布洛哈汉生病康复村待了一个月,走的那天,孩子们都在小学门口送我。

  “霍老师,你还会回来看我们吗?”还在犹豫该怎么回答时,另一个学生就已接上口:我觉得你不会再回来了,因为以前来过的哥哥姐姐都没有再回来过,他们都骗我们的。”其他学生都纷纷点头,脸上也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这让我记起很多年前,在柬埔寨孤儿院的一个画面。

  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参加了学校到柬埔寨的服务团。其中几天的行程,我们在一家当地的爱滋病孤儿院“服务”。孩子们比想像中热情,都会主动过来牵著你的手。很快我们就熟悉地玩起来。没有一个小孩会被冷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儿子/女儿”。

  小希是我的“儿子”,5 岁,每天我们都在一起,他的小手总是一直牵著我不放。到现在我家裡还放著一张和他的合影,是我某天离开孤儿院时,他和我用手比划起一个爱心的瞬间,我多么希望回忆永远停留在那一瞬间。短短几天的相处,内心深处已和他产生了感情,我想他也一样吧!

  走的那天,上午我们都很把握最后的相处时刻,也想到分别的一刻会是多么不捨。然而,却出现了让我最深刻的画面。这是一家很有人气的孤儿院,总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不停前往。当天,我们还没离开,下一批志愿者又来了。我清楚记得,在窄窄的走道上,当老师宣布新来的哥哥姐姐会陪他们玩几天后,我“儿子”就突然松开了我的手,和其他孩子一起奔去找新的“爸爸妈妈”了,头也不回!直到我们走的时候,他们都已互相玩得很开心,彼此就连一声再见都没说。

  被送开手的一刹那,很刺痛我,一直都忘不了那个画面。但是,谁的错?孩子吗?不,他们都只是都熟悉了。当每个星期都会有新的哥哥姐姐来“探望”他们时,他们已习惯了这种短暂的关系与相处,已经懂得不期望和投放太多,就能免却自己受伤害。现在回头去想,错的或许是我,和其他同样没想太多而短暂停留的志愿者们。当时的我们都太年轻,没想太多我们带走和留下来的会是什么,更不会想,到底他们是否需要我们。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篇网路文章「叔叔阿姨,请你们不要再来我们这义教了」

  里面提到: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画、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予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

  传言这是山区孩子写的信,我不相信,太一针见血了,字裡行间裡也失去了山区孩子特有的质朴。不过,谁写的也不重要,这个题目绝对值得我们深思。当有人开始质疑“志愿者教师”,甚至责骂他们只是在消费贫穷而彰显自己的爱心时,追本朔源,我们该要想的,是为什么会有“志愿者教师”的出现。是志愿者教师们在添忙添乱,还是反映出一种教育上的缺失?

  记得曾有一位在山区义教了 2 年的老师说,每次离开,小孩们都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拉住他的衣角不让他走,心是有多酸。“但我不能对他们承诺什么,也无法和他们走一辈子。大家都说义教是对孩子的伤害,其实,对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都投放了许多感情和回忆在这些地方。有些孩子或许转眼就会忘了我们,但他们在我们心中却会是永远的美好回忆!”

  是的,我懂。就是在阿布洛哈村,这 2 年,辗转已换了十多个老师了。作为当时村裡第一个“志愿者教师”的我,偶尔,有的孩子居然会喊不出我的名字了,是挺伤心的。然而,谁的错?是那些来了又走的志愿者老师吗?不是,我相信他们都已尽力了,在这么艰苦的地方,他们每一位都坚持了半年到一年半。对于来自城市的他们,已是多么不容易。 在他们来之前,这里的六年级学生连单双数是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他们,孩子们或许至今还不懂得写自己的名字。

  

  志愿者教师,该不该?

  我想,这是一个恒久值得反思的话题,也不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我们都需要做的,是在出发前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你要去、为什么他们需要你来;你们想带走什么,又能留下什么?说到底,义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谁的爱心,而是拥有一个更宏大的理想──但愿以后都不会再有义教、不需要义教,愿每个孩子们都能得到好的教育,不管在富裕或落后的地方。

  来源:公益交流论坛

  作者:Sonya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