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穗文明
今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选定广州等8个城市,推进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模范城试点工作。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的“志愿之城”的工作目标,在志愿服务的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4月,广州注册志愿者总数近134万多人,社区义工65万多人,平台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达9645个,社区义工队伍近6000支,注册志愿者(义工)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2%;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累计时间达2500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间超过20小时。全社会形成人人想做、争做、做好志愿者的生动局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理念深入人心。
接下来请读者随我们一同探寻,在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中的广州经验与未来路向。
组织化:
建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广州聚焦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构建起规范化的志愿服务制度保障体系。
机制为本。广州率先健全层级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由文明委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形成了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志愿服务组织协同联动,各类团体协会与志愿服务自组织参与实施,各展所长、各负其责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政策法规体系的配套决定成效。《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广州市志愿服务时间管理办法》、《广州市志愿服务激励指南》,从2009年至2015年,广州志愿服务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广州已把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城市测评项目,建立月(季)度测评机制,定期公布测评成绩。在宣传上,公益广告与《文明导报》等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齐下,营造全民志愿氛围。
专业化:
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12%
以覆盖全社会的志愿者组织为牵引,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专业化运行模式。
在壮大层级化志愿服务队伍方面,广州在全市机关、城区、农村、校园、企业等社会各界建立志愿服务队伍16000多支,推动组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志愿服务总队4364支,推动超过2000家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全市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2%,其中党团员比例达43%,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32%,志愿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
社区化:
3年60.1万人次服务社区为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发挥社区的主导作用和居民的主体作用,让志愿服务站点“背靠社区,面向街头”,广州以150间志愿驿站、179个康园工疗站、168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支撑,构建社区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志愿者“上街、入户、进门”,深入居民院落、沿街铺面、企业厂区和商务楼宇提供服务。2013年以来,累计开展主题活动410次,60.1万人次进社区提供服务,贡献超过350万小时志愿时,受惠市民达380万人次。
依托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广州积极统筹社会力量,从群众日常需求入手,经常性开展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家电维修、安全巡防、幼儿托管、老人陪伴、文化娱乐等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至今,全市共开展社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25000余场(次),仅2015年下半年共组织志愿者参与30余万人次,调动市民参与人数超过80万人次。
对于残障人员、独居老人、贫困学子、留守儿童、街头露宿者等弱势群体,广州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邻里守望”、“关爱空巢老人”、“冬日暖阳”、“志愿在康园”、“福袋传全城,爱心在广州”、“春运直通车,温情在广州”、“一起过大年,幸福在广州”等主题活动已成社会熟知的品牌,近200万特定人士得到帮助。
“赵广军生命热线工作室”、“徐克成关爱健康工作室”、“尚丙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等典型志愿工作站点,为特殊群众提供了大量高质的志愿服务,获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项目化:
150家志愿驿站成政府服务窗口
为结合社会关注热点,根据群体需求的不同,将志愿服务项目“重心下沉”,广州设计了援助性志愿服务项目、专业性志愿服务项目和公共服务性志愿服务项目,力求覆盖到全社会方方面面。
借大型项目树品牌——近年广州积极推广运用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经验,配合政府工作,举办“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广州国际马拉松赛”、“广州(中国)金钟奖”、“迎春花市”、“横渡珠江”等大型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品牌。
凭常态项目固品牌——广州坚持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12.5国际志愿者日”等公共文明引导活动,使志愿服务与市民生活休戚与共。并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全方位志愿服务。去年,17000名志愿者为31000名空巢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心理抚慰。
靠创新项目出品牌——广州将150家志愿驿站打造成城市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服务的便民窗口、市民献爱心的集散平台、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基地。“街头便利店,爱心大舞台”的志愿服务项目,夺得了2014年全国青少年创意项目大赛金奖,运营经验先后被18个省、30多个城市学习借鉴。
信息化:
“志愿时”系统注册人数超743万
在实现全市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方面,广州正让志愿服务工作搭上大数据时代的直通车。
广州“志愿时1.0”系统于2011年底上线。2014年10月迈进“志愿时3.0”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志愿服务全生态开放、扁平化运行,通过对接线上线下社会网络,使志愿服务进入百姓的生产消费、工作生活、婚恋交友等方方面面,演变成了首个全国性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益社交平台。目前,“志愿时”系统(全网)注册人数已超过743万,平台年均发布项目近万个,累计记录服务时间达1亿小时。
广交会名声在外,而广州志愿服务也有了自己的“广交会”——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连续5年的国际志愿者日前后,广州都举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运用市场机理,搭建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社会资源等要素的对接平台。
路向
制度化常态化
专业化项目化社会化
下一步,广州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项目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推进“志愿服务模范城”创建工作,推动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取得新发展。
广州修订出台了《广州市志愿服务时间管理办法(修订稿)》,依托“志愿时”系统,健全全市统一规范的志愿者注册登记、招募培训、服务记录等制度。
在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方面,广州将发挥好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作用,引导广泛参与困难帮扶、应急救助、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大型赛会等领域志愿服务。
社会化发展是全面促进志愿服务的大方向。具体而言,可依托广州青年社会服务项目交易所,做好每年一届的广州志交会项目资助、评估、跟踪等常态化服务工作。(何道岚 通讯员穗文明)
[责任编辑:黄文]标签:志愿服务,广州经验,制度化与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