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一位创业青年的公益之路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5-05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在外人看来,1982年出生的王涛有些与众不同。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大都忙着各自的工作,而他到处去做公益。“我做公益主要受外公的影响。”出生在青海西宁的王涛,说起话来一口浓浓的西北口音。

  小时候,王涛最喜欢坐在外公腿上听“打鬼子”的故事。趁着外公不注意,他会从抽屉里拿出外公的军功章,戴在自己胸前,向其他小朋友炫耀。

  不过,外公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公益理念,“公益不仅要有团队,还要有信仰,这是外公教我的。”

  王涛的公益之路始于大学期间。

  进入大学校园,王涛尝试做兼职,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家旅行社正在招聘导游,就鼓起勇气参加面试。

  面试的前一天晚上,王涛专门找了一本介绍青海旅游的书来“苦读”。面试时,即便是没去过景点,他也能对答如流。

  最后老板破格留用他,条件是拿业绩说话。

  王涛回忆,“鸟岛距西宁300公里左右,那时候早上6点我就带团坐车出发,下午1点左右才到,我能在车上一直给游客介绍风土人情。”每天晚上他还要看书储备故事。

  6个月后,他顺利拿到了导游证,并成为公司业绩最好的员工。2000年的暑假,他就有了近万元的存款。

  脑子活络的他并不满足于赚钱,得知青海湟源县一些学校缺少桌椅板凳后,他联系当地团委,洗了六七张学校照片,在旅途上发给游客看。北京游客杨永胜被感动,给当地捐了两万元。

  这让王涛找到了新的成就感,在旅游线路上开始为公益牵线搭桥。作为大学生的他,还资助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红旗小学的十几个孩子。

  2005年,王涛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火锅餐厅,但公益之路并未就此停下。

  得知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离开过家乡,他就想让品学兼优的孩子到西宁游乐园玩,再请孩子们吃火锅。他联系了湟源县的团组织,包了两辆大巴车,自费把孩子接过来。

  “孩子们从来没有吃过火锅,当时我们上菜都来不及。”这一次的手忙脚乱却让他感到公益的快乐。

  汶川大地震后,王涛看着电视上的救援信息,特别希望能去现场参加救援。一年后,在当地联系到社会救援组织,凭借着为人热心,他很快担任了救援队的副队长。

  2010年玉树地震,王涛奔赴现场救援,带着一点吃的连夜赶往灾区后,他却傻眼了,由于没有专业的救援技能,什么都干不了。

  “知道下面埋了人,可是我们没有专业设备,只能用手挖土方,效率太低了。”这件事给王涛不小的刺激,“救援没有专业设备不行,赤手空拳上战场只能添乱。”

  为此,他先后投入几十万元为救援队添置“家当”:净水机、发电机、液压破拆设备……王涛还自费买了1条搜救犬,让专业的朋友帮忙训练。

  他组建了青海先锋紧急救援中心,目前中心队员已从七八个人增加到30多人。

  现在,如何让队伍尽快专业化是王涛的头疼事。政府组织的公益课程,即便没有叫他们,王涛和队员也会“厚着脸皮”主动蹭课。他还自费邀请外地公益人到西宁讲课。

  政府慢慢关注到这支救援队,有搜救任务也会让他们参与。

  有一次,王涛的爱人在做手术,但他接到了救援任务,他一咬牙,开着一辆面包车,带着队员去了现场。

  为了让家人支持他做公益,他还想了一个办法:“我爱人是学医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带着她一起做公益。”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他和队员赶到现场救援,他们的工作是处理遇难者遗体。到了晚上,他在离尸体50米的地方露营。

  “我内心是恐惧的。”王涛坦言。

  那一晚,王涛没有睡好,他想到老八路军出身的外公,打仗时要面临多大的心理压力。他突然明白,那是信仰的力量,才让人英勇无畏。而他选择了这条公益之路,也是因为信仰。

  玉树地震、甘肃岷县泥石流、甘肃定西地震、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这些抗灾现场,都有青海先锋紧急救援中心队员的身影出现。

  “创业解决吃饭问题,公益解决精神问题。”王涛的事业也没有落下,他创立了青海沃尔特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创业孵化和风险投资工作。

  王涛说:“公益满足了我自己的需求,同时实现了公共利益。我原来是一个浮躁的人,经历救援和面对生死之后,感觉自己可以有不一样的活法。”

  最近,王涛决定进行公益“转型”,“要发动更多的人参加公益,公司负责托管3个创业园,有117家企业,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影响他们的公共意识,这比我一个人的力量要大得多”。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