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龙网 李华侨
秦茂华带着礼物来到留守儿童中间。 记者 罗嘉 摄
秦茂华经常给孩子们讲解课外知识。 记者 罗嘉 摄
在孩子们中间,秦茂华总是笑容可掬。 记者 罗嘉 摄
华龙网3月2日17时25分讯对于年近40的秦茂华来说,孩子的每一次微笑就是她驻足志愿服务岗位的动力。她去过芦山地震灾区,给小孩做心理疏导;给留守儿童当“妈妈”,给敬老院的老人做“女儿”;帮助过唇腭裂的孩子筹集手术费。今(2)日,记者在重庆江津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采访了秦茂华,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志愿服务故事吧!
从“妈妈”到“女儿” 志愿服务她扮演了各种角色
从2007年接触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以来,秦茂华每天在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孩子们的心中,她是温柔可亲的妈妈;在老人们的眼中,她是孝顺可靠的女儿;在志愿者面前,她是传递信念的老师……角色不断转变,秦茂华在近10年的志愿者道路上,已经服务群众5000余人,服务时长近万小时。
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秦茂华跟随民间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一线,进行紧急救援、灾区需求登记和评估,为灾区救援贡献一份力量。灾后救助中,她选择留在艰苦的灾区,用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服务,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心理疏导。
整整10个月,她陪伴孩子们学习、生活,帮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并为灾区儿童募集重建资金70万元,包括孩子们灾后重建过渡期的板房、灾后生活所需物资、灾后重建中的学校校舍。每逢节日,她都会收到孩子们寄来的卡片,上面的话语满是真情:“秦阿姨,我们想您!”
在江津慈云敬老院、李市中心敬老院等20多家敬老院老人眼中,秦茂华就像他们的女儿一般,时不时上门给老人送食物,陪他们聊天,陪老人看电影。
救助者也成了志愿者 爱心得到薪火相传
作为志愿者,如果能将服务他人的理念传承下去是秦茂华最为感动的地方。去年,一个初一的孩子跑到秦茂华身边,说他要当志愿者,他要尽自己的能力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陪他们玩耍。
“他实际就是我曾帮助过的一个对象。”秦茂华说,这个男孩曾患唇腭裂,由于外表的原因,他不爱说话,不善与人交际。后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大家凑款带孩子做了两次手术,如今孩子的嘴唇已经看不出缺陷了。“他变得爱笑了,每当我看到他露出微笑,就很欣慰。”
男孩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这是薪火相传的信念。“我希望能带动更多人的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帮助更多的人。”
为了更好的做好志愿服务,秦茂华工作之余,每晚挑灯夜读,学心理学。如今,她已经考取中级社会工作师,并持有青少年心灵成长稿件导师证、青少网瘾中级辅导室资格。“因为以前不懂这些知识,我曾经去看望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不懂怎么和他交流,自己也很无助。所以我打算学习各种知识,让自己的志愿服务更成功,更能帮助人。”
作者:李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