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
截至目前,申城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80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达1.53万多个,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有7000余个。如何让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不为斗米所困”,迈入高效轨道、提升服务能级?资金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去年初,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注册成立,开辟了一条募集社会资金力撑志愿服务活动的新路。首批110个志愿服务项目由此获得了经费资助,今年又增加至130个,其中绝大部分涉及应急救护、心理咨询、关爱失独家庭等公共服务尚未全覆盖、而市民又有需求迫切的领域。
基金会的资金募集方式以公开募集与定向募集相结合,目前已建立50万元以上专项基金14个,比如:由崇明县发起的“小英工作站”专项基金已募得80多万元,将全部用于关爱崇明县内的留守儿童。
成立伊始,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首要工作是建章立制。先后制订了《基金会章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试行)》《财务管理办法(试行)》《项目资助评审办法(试行)》及《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十多项规章制度,为资金的使用定下规矩、扎好篱笆。比如:明确规定,项目资助总金额的60%必须用于补贴志愿者交通、餐食等必需费用,40%用于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场地租赁、宣传表彰等其他费用,违者将被暂缓或终止拨款、撤销、追回资金及列入不诚信名单,严重的还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受助的服务团队及项目,基金会为他们补上了“用钱”这一课——一方面,要求受助项目提交项目经费预算表及后续的经费决算表,项目实施期间每半年报送一次《资助项目进度报告》和收入、费用支出明细表;同时实行中期监管和后期审计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专业志愿者、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监管部门共同对经费使用支出把关。去年110个受资助项目中,77%接受了临时抽查审计。某团队用资助金购买了照相机等固定设备,在抽查中被勒令退还钱款并接受“纠偏”。而今年,在申报项目初期就“刷”下了46个项目,其原因多是项目预算过不了审计关。
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对于资助项目的遴选有着一杆秤:“原则是向基层倾斜、向社区倾斜、向群众的急难愁倾斜。”目前受助的项目中,近八成涉及基层的助老帮残、应急救护、便民服务、心理咨询及环境保护等,活动类项目约占15%。资助金额共分为六档,从5000元至10万元不等。此外,基金会还特别注重扶持那些最具活力的民间草根志愿力量。去年110个志愿项目,30%以上是来自一线的“草根”团队,“他们接地气,服务有很强的针对性”。
有“米”撑腰,很多志愿团队不断主动“更新服务版本”,更多有创意且操作性强的服务项目涌现而出。比如:铅酸电池回收项目,关注到了社区废电池的回收环保;卫生系统的志愿服务也从传统的导医、义诊升级为病患心理干预、健康热线等等。
在“互联网 ”大背景下,基金会正加快研发移动端App,并计划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合作,拓展资金募集渠道和方式,方便热心企业和人士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