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于奇文:不做支教做资教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07-28

来源:中国慈善家

  光头,背一大个旅行包。

  第一眼看到于奇文时,焦胜华以为他是骗子。多年来,位于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紫马乡龙头村的龙头小学没少来过类似模样的人。

  “那些人背着一大包东西,说是来扶贫,要捐些东西给学生,结果让学生买这样买那样的。”在龙头小学当了八年校长的焦胜华说。如果不是县教育局的人当时也在,他恐怕不会相信于奇文。

  坐下来聊龙头小学的管理和发展时,他心里忍不住嘀咕:“他们到底是来干嘛的?”

  于奇文说出了来意:他在做一个叫“烛光行动”的农村教育支持项目,正寻找适合的项目学校,计划为这些学校配备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英语等科目的专业教师。

  他问焦胜华:“你们学校可以吗?”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我们太需要了!”焦胜华脱口而出。

  自从2008年调任龙头小学校长,最让他头疼的就是“没老师”。“缺钱不怕,节约一点没问题,但缺人没办法,学生要老师呀。”他说,“我到教育局求爷爷、告奶奶,人家才派一两个特岗教师来。”

  但是,问题又来了。特岗教师来了,“课又不会上,就是一些新手嘛,要手把手教他们。”焦胜华说,“教会了,又哭着、吵着、闹着要走,不让他们走,他们带着情绪上课对学生又不好。”

  农村学校缺老师,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科目的老师,这正是于奇文决心打造“烛光行动”的切入口。但是,他找到这个切入口的路走得并不顺利。

  2012年11月19日,贵州省毕节市五名流浪儿童为取暖被闷死在垃圾桶里。听到这则新闻时,于奇文正在开车,他刚刚与儿子在什刹海溜完冰。他抑制不住地流下眼泪,把车停在路边,把消息发到朋友圈,号召周围的朋友们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他的朋友、北京人艺的演员孔维很快发来了家乡贵州省教育部门的电话。通过教育部门,于奇文联系上了晴隆县规模小学的校长龙江。在电话中,他对龙江说,希望和朋友一起资助一些孩子,“每个人每月捐两百或三百块钱,资助八到十个孩子。”

  但是,龙江拒绝了。

  “现在孩子上学不收钱了,(捐给孩子的钱)给了家长,家长可能也不会真正用在孩子身上。还有,孩子每个月等着别人把钱送到手上,进取心也没有了。”龙江向《中国慈善家》解释。

  就像吃饭突然咬到沙子,于奇文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他决定和朋友飞去贵州见见这位校长,也看看那里究竟需要什么。

  到了规模小学,他们发现那里没有计算机教室,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城市学校里所有的标准配置那里都没有。于是,他们筹集30万元,买了72台全新电脑,给学校修建了电脑教室、电子阅览室,还把所有教室里的黑板换成了电子白板。

  但是一个月后,他去回访时,却发现电脑教室里空无一人,计算机连塑料套都没有拆开过。他问龙江,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没有会教计算机的老师。”

  他再次意识到自己的一厢情愿。怎么办?资助志愿者来学校支教?龙江再一次拒绝了他,理由是支教时间太短、志愿者流动性太大。

  既然需要老师,支教又不行,那究竟怎样解决?带着疑问,于奇文开始走访贵州的农村。“在那之后,他飞了贵州十几趟,几乎每个月都来一次,有时候一个月来两三次,到处去跟老师、校长聊天,有时和我们一聊就聊到夜里一两点。”龙江说。

  多次调研后,于奇文发现,就在晴隆县,每年有超过70%的本地师范毕业生,因为编制、工资、职业成长等原因而不得不选择改行,其中不乏能力优秀者,而当地基本上80%的农村小学没有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科目的老师。

  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何不用企业化模式,为当地缺教师的农村小学招聘当地师范类毕业生给孩子上课?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计划特别好,留得住人。”这一次,龙江终于叫好。他答应于奇文在规模小学做一次尝试,面向晴隆县招聘六名老师。

  招聘第一天,就来了一百多人。到了复试阶段,也就是到规模小学的课堂上现场试讲时,其中一个应聘音乐老师的年轻人让龙江警惕起来。那个人是他的亲生弟弟龙涛。

  “我哥说你过来干什么,我说试一下,反正不会影响到你就可以。”龙涛告诉《中国慈善家》,他知道哥哥是担心有人说闲话,毕竟自己只有初中学历,而且没有教师资格证。但是,“我是本地人,我会这个,我知道这个地方差什么,为什么不来呢?”

  龙涛是武警新疆文工团退役的文艺兵,当时在晴隆一中兼职乐队老师。龙江知道弟弟在音乐尤其是乐器方面有专长,但他还是主动找到于奇文说:“我弟弟也参加,不太好吧?”

  于奇文答到:“跟你是仇人也行,跟你是亲戚也行,只要有能力我们就要。”这与他在企业做招聘时的理念相一致,“我们更看重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

  龙涛最终试讲通过,成为第一批六名“烛光教师”中的一个。如今,“他简陋的宿舍,是孩子们每天放学以后最爱去的地方,因为他把家里的音乐家当都搬了过去,什么架子鼓啊、萨克斯啊。”于奇文告诉《中国慈善家》。

  2014年5月,“烛光行动”正式启动。同年9月22日,于奇文与孔维一起发起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父母心公益基金”(简称“父母心公益基金”),“烛光行动”被正式命名为“烛光行动—乡村‘资教’计划”。

    于奇文通过父母心公益基金与所有“烛光教师”签订了六年期的劳动合同,向他们发放基础工资2400元/月、保险津贴600元/月,并承诺为他们提供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发展。同时,所有“烛光教师”可以和公办教师通过考核评定而获得相应的“烛光奖金”。

    父母心公益基金还与晴隆县教育局签订协议,把“烛光教师”所在学校设立为“烛光小学”。对于此举,于奇文称,自己是在和县教育局做“合伙人”。“现在,所有烛光教师除了工资由我们发以外,在当地教育体系还能享受所有公办老师的待遇,包括培训、福利以及相关的一些机会等。”

    于奇文把所有捐赠者(包括个人和机构)称为“投资人”,而他自己和父母心公益基金则是“受托人”,通过招聘和管理“教育雇员”帮助投资人实现投资价值,即让烛光小学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对于这一计划,于奇文称,项目设计已有完整模式,2015年正式进入公测。在公测阶段,将在已有五所试点学校的基础上新成立十到十五所烛光小学,并根据所有试点的情况编制《烛光行动标准化操作手册》。

    “比如,好校长是选择烛光小学的重要标准,但是怎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不能一直由我像考察焦胜华校长那样去考察每一个校长,得有一个标准,让项目官员知道怎么选择。”他举例说。

    为了全职投入父母心公益基金的运作和经营,于奇文已辞去原来所在的某甲级涉密信息集成企业的副总裁一职。他自信找到了中国教育公益的新蓝海,“我对烛光行动的定位是未来中国的新希望工程,过去老的希望工程是给山里学校配硬件,我们是在解决软件。这样的事,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公益机构在做。”

    他雄心勃勃,表示要在标准化手册编制完成后,“无偿向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他解释,“烛光行动真正的效能,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产生。”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