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七章助残兴教乐此不疲
黄河铮是个大忙人,为了写好黄河铮的人生事迹,笔者曾多次预约到他家想细细地采访他,都因他在外忙碌而没能如愿。每次打他的电话,他不是在帮人看病就是在外面活动,一会儿跑到了市残联,一会儿又跑到了市关工委,一会儿又跑到了特殊学校。我心里揣摩,黄河铮,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哪来这么充沛的精力?就是年轻人也未必有本事这样东奔西跑啊?
当笔者走进他的龙津住所里,见到黄河铮的时候,他正在给一对远道而来的乡下夫妇诊病,是他的妻子卢翠仪接待了我。在那逼仄的小客厅里的进门处放着一张小台,墙角一张木床摆满了书报杂志,墙壁上挂着黄河铮的人生守则和各种荣誉锦旗,看得出主人很珍惜这些荣誉。进门的一边仍然摆着一部自行车。笔者好生纳闷,据卢阿姨介绍,这屋子就住他们夫妇,这两个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了,谁还要骑车外出呢?再说现今到处都有公交车,上了70岁的老人还是免费乘坐的,难道他们为了锻炼身体不成?约摸过了一个小时,黄河铮先生把最后的一位患者诊治后,从检查室出来了,一身简朴行装的他,鹤发童颜,他热情地与我寒暄,口口声声说对不起,久等了,言谈中露出纯真的笑语,实在让我感到有些惭愧。我说明了来意,并要他随便向我介绍一下他在扶残助困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他不谈个人,更多的是介绍惠州聋哑学校和慈善事业的现状。我与他边聊边侃,终于知道了黄河铮的一些作息规律。
黄河铮每天5点起床,如果有预约的病人他就接诊,没有病人预约他就外出,外出活动一般不在外面就餐,如果是残疾病人找上门来的他马上接诊,推迟外出。正常情况下,他早餐后骑上单车从住地到大湖溪路口,把单车寄存到市交警大队的车棚内,再乘公交车去市内办事,他所去的单位基本是残联、关工委、志愿者协会、慈善总会、特殊学校和一些与残疾工作相关的单位。我问他为什么不从家门口直接坐公交车,而要骑一程自行车再坐公交车时?他说门口坐车要付钱,只有市内老人证才能免费乘车,这让笔者颇感不解,既然是政府投入资金特为优待年过七旬的老人免费乘车的优惠,为何在龙津就不能一视同仁?难道城乡结合部的抑或是农村老人就不能享受这种福利待遇?难道乡下的老人就不算老人?看来公交优惠老人的政策制订还有许多缺席的地方。
我约摸算了一下,黄河铮老人每天都要骑三公里的单车,坐几十公里的公共汽车,转好几个部门办事送材料,有时到市郊办事,他就干脆骑上车出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十年来,风雨无阻,用两部自行车轮流驮着自己奔走在惠州的城郊乡村,奔走在惠州的大街小巷,来往于两地之间,去第八中学看望西藏班学生,去特殊学校探视聋哑儿童,去少工委了解情况、去教育局汇报材料……全是为了惠州的残疾事业和公益事业,而所有的工作纯是义务劳动,分文不取,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晚年。这足以让那些坐在办公室里高喊公仆情怀的人感到汗颜。
黄老的生活也非常有规律,上午为群众义诊,下午骑着单车,去学校看望孩子们,晚上顶着星月的光辉回家。黄老生活并不宽裕,两口子的退休金加起来才1100元,他们每天粗茶淡饭,十来年从没有给自己买过衣服,把节约来的钱用来给孩子们买文具、买衣服、买日用品,给生病的孩子们看病买药……
“我是孤儿,我知道这些孩子的不容易,虽然能力有限,但能帮一点是一点。”黄河铮认为,和很多事一样,帮人帮多了也会上瘾,“戒不掉的”,虽然他自己也需要帮助。他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全部都在珠海工作,各自有生活负担,加上老人倔强,自奉简朴,靠自己和老伴加起来千元的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从来不花儿女的钱。在老伴卢翠仪心里,黄河铮是一个好人。她她说:“我佩服他,能把做好事当成事业,每天都做。他做完好事,就高兴,我看他高兴,自己也高兴,也理解、也支持,还帮着种药材。话说回来,即使不理解,也改变不了他。”黄河铮坦言:我和老伴生活挺艰苦,但能帮助别人,我感到很充实。善是人的天性。我总觉得,即使是动物,本性也是好的,就像蛇,你不惹它,它不会攻击你。人更不用说,大家本性都好。建设和谐社会不是空口号,多希望大家互帮互助,社会特别美好。我的生活很简单,打牌、打麻将、喝酒这些我是不做的。有空余时间帮别人看病,去学校辅导小孩,做一些好事,我觉得也很充实。他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黄老经常奔走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寻求社会各界人士和领导的支持;作为报社特约通讯员,还向报刊撰写大量的消息、见闻和评论,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义诊的机会,向别人宣传青少年教育的意义,发掘社会力量捐助教学物资,如作业本、教学用具、特殊学校需要的助听器等;自费到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动员杨洪先生为聋哑儿童康复捐赠助听器,捐赠健身器材,并动员他出资印制了5万册青少年教育资料《禁毒知识》,免费向全市中小学发放,努力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黄河铮掌握的相关材料不少,他告诉我,市委、市政府很重视这件事,早在几年前就把特殊学校的建设纳入市政府的民心工程并增加财政投入,对于残疾人的入学问题也引起了二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和呼吁,市政协有委员专门提交了《关于提高惠州市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建议》提案,市残联计划扩大招生范围,并争取安排更多专项资金资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儿童上学。扶残助残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风气,鼓励动员慈善家、企业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5年来,黄河铮策划组织参与大型的募捐活动上百次,配合助残日开展的慰问宣传活动从不间断,动员社会各界筹集募捐的助残基金上千万元。
黄河铮说:“我一直热衷于助残助教,有的人不理解,说我爱出风头,我想对他们说,我都七八十岁的人了,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名和利对我已不重要,我的行动旨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使更多的残疾人都能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这发自肺腑的一席话,既是促使黄河铮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助残行动的原动力,也解开了他孜孜以求执着专注于扶残事业的谜底。
“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就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这是著名女作家池莉做母亲后的心得。这是多么高尚的母爱,人们也许会说,为了自己的孩子嘛,那怕“腐朽”千万次呢?而黄河铮老人,他的身边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并且不是他自己的孩子,了他一点一滴在为这些孩子们“腐朽”。同样,他也是为了花朵的盛开!
第八章关爱弱者慈悲为怀
黄老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为此,他利用义诊的的机会,向别人宣传青少年教育的意义,发掘社会力量捐助社会物资,自费到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动员杨洪先生为聋哑儿童康复捐赠助听器,捐赠健身器材,并动员他出资印制了5万册的青少年教育资料《禁毒知识》,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努力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为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常务执行干事,多年来黄河铮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关心帮助残疾人,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残疾人解难。2003年,黄河铮开始对居住所在地的精神病人进行调查摸底,当他了解到惠城区的2117余名贫困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或者住院才能维持病情稳定时,心里非常焦急。他知道大部分精神病人因家庭经济困难,无钱支付药费,无法正常服药和住院治疗,有的长期蓬头垢面流浪街头乞讨为生。这种情况一方面加重了病人的病情,一方面又影响了惠州文明城市的创建。他把这一情况反映给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经动员慈辉(佛教)基金会捐赠精神病防治所需的18种药品,全年购药费6万元。而且逐年增加购药费用,2005年起从原每月的5千增加到一万,全年12万元,至目前为止共捐出善款60余万元,解决了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一大困难。
黄河铮依靠社会的力量为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他还走到患者中间为他们送去温暖。市商校有位叫姓钟的贫困生,患晕厥症,黄河铮本与患者素不相识,因旁人介绍了病情和家境,他毫无犹豫地全力承担下来,尽心为小钟义诊,此外,他还叫在珠海工作的女儿买回500多元的补品送给她,经过精心调理,小钟的病情逐渐好转。黄河铮的扶残助残事迹广为传送,惠州许多热心人士被黄河铮感动了,同时也感动了来惠州投资的外商朋友。中日合资东风本田公司的总经理就曾多次派职员到特校捐款捐物。
作为医生,他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有时连早餐都顾不上吃就要给远道慕名而来的人看病;作为校外辅导员,下午又要到一些学校和孩子们谈心;作为惠州市志愿者,奔走于市、区、有关部门、团体企业及弱势群体之间……直到忙碌到晚上12点后才能睡上个安稳觉。
看到黄河铮如此日夜劳碌奔波,有些亲朋劝他该歇歇了,义诊行医,做做顾问还可以,到了这把年纪哪有可能天天为这些公益事业上城下墟东奔西跑?在公安局工作的儿子和在珠海工作的女儿也劝父母说:您们都老了,好事善事也做了不少了,辛辛苦苦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应该享享清福了,我们都忙,没时间来照顾你俩,你们早晚到公园散散步锻炼身体,延年益寿才是最要紧的,这样下去会累坏的,一旦累病了要子女前来侍侯护理不也一样影响工作,给社会造成损失吗?
黄河铮听了呵呵一笑,他对儿子说道:“儿子说得对啊。问题是我投身公益事业工作非但不累反而精神更好,这与保健养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现在虽然年届古稀,却腰板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接着分析说,人若要健康长寿离不开乐观豁达,而乐观豁达又离不开好心情,何为好心情?就是既有好心还得有好情。好心即:爱心、善心、真心。科学研究表明,爱心多,内啡呔释放就多,人体微循环得到改善,免疫力提高;好情即:友情、亲情、爱情。友情使人宽容,亲情使人温馨,爱情使人幸福。一个人心灵高尚,心理就会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一稳定,病理不发生,即使生病了,康复得也快。
当公安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感到颇有道理,父母都已年事己高,但身体很好,他们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确是福人福己啊,想到此黄河铮的儿子再也不劝父亲了。为了支持父母的工作,他还定期送来一箱箱矿泉水,方便父母招待前来就诊的残疾人。黄河铮得到儿女们的支持,干得更加起劲,干脆把“黄河铮的保健人生”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同时还给前来就诊的人送上一张,出门动员捐助时他带上一叠,认真宣传他的人生总结,启发和教育了许多人提高对扶残助残的认识,让他们一次次康慨解囊资助慈善,那效果比单纯的政治说教好多了。
家人虽然支持老人投身公益事业,但不赞成他“爱管闲事”。
黄老一向嫉恶如仇,有一天,从城区回到龙津不久,便发现惠州个体医生打着武警、部队的牌子的门诊有不少是江湖骗子,个别地方赌档大行于市,他便多次写信到报社及有关部门举报,由此经常接到一些恐吓电话,使家人坐卧不安,记者到老人家里采访时,他老伴多次说不要写这些“闲事”,否则又要招惹麻烦。
黄老对这些恐吓电话不屑一顾,他说:“我是位老党员,有责任向政府如实反映情况。人离休了,党性不能离休,灵魂更不能离休!”
在世俗眼里,黄河铮是个爱管“闲事”的老头,长期为人义诊,有时自己还要倒贴钱;非亲非故,却常常大老远骑自行车10多公里去看望西藏的孩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嫉恶如仇,看到丑恶的社会现象大胆举报。他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奉献精神,在今天是多么的可贵!那些经不起物惑利诱而走向堕落者,在老人高尚的心灵面前理应感到羞愧!
黄老爱好写作,利用手中的笔表扬好人好事,抨击不良行为,他一直是《惠州日报》《惠州家教》等报刊的优秀通讯员,他写学校动态、写社会新闻、写群众心声,做关注社会的“有心人”。从抗美援朝至今,黄河铮先后给《空军报》,《海南日报》,《惠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投稿,担任通讯员,每年见报稿件百篇以上,其中1999年给本报投的稿件达到385篇。谈及担任通讯员的理由和乐趣,黄河铮说:“一方面是自己喜爱写作,另一方面是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做个关注社会的有心人。”
1997年4月28日,黄河铮带领市八中西藏班的学生去虎门参观,当天回家时已是晚上11点,为了将藏娃们的参观感受及沿途所见所闻记载下来,为报社提供新闻稿源,回家后他随便吃了点东西便“挑灯夜战”,直到次日凌晨2点多才将稿件写好。第二天清晨,他又冒雨骑着自行车把稿件送到报社。“年纪虽大,但为党报写稿的积极性却非常高”。这是媒体对他的评价。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快捷,及时,一旦遇上有新闻价值的线索,不管身在何处,黄河铮都能及时成稿并骑上自行车送到报社。从他的住处到报社约15公里,而这段路几乎是黄河铮的必经之路。且全部都是自己踩着自行车往返,这对于一位70岁的老人来说谈何容易。有人曾粗略估算了一下,仅此一项,黄河铮每天踩着自行车行程平均约30里,每年行程达万余公里。
“投了那么多稿,稿费是如何处理的呢?”当笔者问及此问题时,黄河铮笑着说,所有的稿费都用来订阅报纸,买文化学习和生活用品,购买药材,自主西藏学生和残疾学生等。“如果没有这些稿费,我哪有‘实力’自主需要帮助的患者和学生呢?”黄河铮坦诚的话语道出了稿费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