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志愿文化> 报告文学 > 正文

老志愿者黄河铮的大爱人生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07-15

来源:

    大爱——老志愿者黄河铮的大爱人生

    陈雪 黄伟辉著

    序言

    谭建光

    由惠州作家陈雪、黄伟辉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大爱--老志愿者黄河铮的济世人生》近日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展现人间真情的纪实作品,读来让人感动。

    “黄老”、“黄老师”、“黄医生”、“黄爷爷”,我认识黄河铮老人至今,听到人们用不同的称呼叫他,言语中充满热爱与尊敬。我每次见面,他都充满热情、兴致勃勃地介绍志愿服务项目,讲述受助孩子的变化,激励所有人关心和帮助困难人士。这样一位终身执着志愿服务事业,长年累月关心帮助社会人群的志愿者,让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受到感动、受到召唤,乐于参与爱心传递,共同构建和睦社会与幸福生活。

    在惠州志愿者团队中,黄河铮是一位最年长的“五星级”志愿者。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中医,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他历经童年苦难,饱经世事沧桑,却始终乐观无私,把人生中绝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了关爱他人的行动中。所有接触过他的人,不管是地方的各级领导,还是社区的居民、孤儿院的孩子,及至西藏班的学生和灾区的群众,大家都对他心存感激,深怀敬爱之情。

    以“大爱”来评价黄河铮作为一位年近耄耋的志愿者和他的善行美德毫不为过。这位近八十岁的老人,自1993年退休以来,不间断地为社会困难个体群体、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特殊学校孩子,为许许多多亟须帮助救援的人们,无私地送去感人肺腑的关爱和物质、精神的支援,十多年如一日,堪称持之以恒。他所做的一切都看似平凡,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炫目光辉,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无私奉献,有的只是平平凡凡的工作,却铸造出一个伟大生动的名词--志愿者!却积蓄成一股雄浑温暖的力量--人间大爱!

    我相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正因为黄河铮的平凡,他所做的一切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正因为平凡,他的爱心行动带给我们的是如此不可缺失的社会温暖和心灵的希望;正因为平凡,他的无私奉献才让人看到了志愿服务宝贵的精神价值和深刻内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崇尚权贵的社会里,我们不更是需要这种默默奉献的平凡吗?在今天这个提倡和谐,关爱弱势的社会氛围里,黄河铮的平凡工作不正是我们所极力推崇的吗?

    黄河铮老人的志愿服务实践,很具体很有代表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志愿者精神。对于全国文明城市--惠州来说,这种精神尤其需要弘扬。近年来,惠州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在创建文明城市、服务省运会、建设惠民之州中尽显风采,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典范,黄河铮就是惠州市30万志愿者中的杰出代表,他是惠民之州的一张爱心名片,是文明城市的一枚金质徽章,传播黄河铮事迹,学习黄河铮精神,促进志愿者团队的日益壮大,让人人都在传递爱心中传播文明,有效地拉近人际心灵距离,减少疏远冷漠,化解矛盾。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大有作为的事业。“上善若水”,志愿服务亦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于名利,涓涓细流却能汇聚成江海。我从事的是志愿服务研究工作,大多数时间是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较少机会直接参与服务活动;但通过与黄河铮老人这样可敬可爱的志愿者交流沟通,真实了解志愿者的心路历程,志愿者对困难人群的赤诚关爱,志愿者对社会文明幸福的热切期望。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读了《大爱--老志愿者黄河铮的济世人生》一书后,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支持黄河铮,更多地了解和支持志愿者事业,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个个争当文明使者”的浓郁氛围,让志愿服务汇聚成社会暖流,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另外,我也特别感谢惠州作家,用真心感受黄河铮老人的大爱,用朴实而感人的笔墨塑造了可敬可爱的形象,让广大志愿者学有榜样、做有示范。当今中国社会也非常需要不仅有热情,而且有智慧、有文化的新型志愿者,从理论创新、文化传播、项目策划、组织优化等方面,为志愿服务的繁荣兴旺作出贡献,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志愿服务的温暖。

    (序言作者谭建光系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专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教授;兼任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研究项目专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

    清晨,西子湖畔还在沉睡。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耸的泗洲古塔,悠悠的东江水漫过河滩上的柳树林。在东江河畔弯弯的小路上,一辆老式自行车缓缓而行。车上的人身着黄马夹,一个塞满资料的黑色袋子格外醒目。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来了,阳光照耀着他不再年轻的额头。他感到阳光是那么的温暖,大地是那么的坚实。他凝望着远方,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有趣的儿歌: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一个年轻的老人,骑着匹雪白的黑马,在宽阔的羊肠小道上,尽情的奔跑……然而,现实的这条道路是那样坎坷、艰辛,同时又是那样令人激越、昂奋。他天天骑着自行车来往水口镇的龙津到市区两地之间,顶着骄阳,冒着细雨,暑去寒来,每天风雨无阻往返30里,在18个年头里跋涉了183600多里路,等于绕着地球赤道走了2圈多,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的晚年无私奉献给社会。黄河铮从中感受到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他以自己的毅力、热情和爱心,长期为群众义诊,为西藏班学生送去关爱,把特殊学校的孩子哺育成祖国希望的花朵,被当地群众称为活雷锋、活菩萨,大家都尊称他为“黄老”。

    第一章 苦难童年命运无常

    一个英雄,一个先进,一个人的成功或成就,除了其它因素以外,更多的与他的出身背景有关,在这个成长的背景里,童年的经历往往给他以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快乐,是痛楚,是平坦,是曲折都有助于他的品格形成,都将成为他长大以后某种行为的心灵动因。

    黄河铮,1933年2月出生在广东顺德黄连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他的父亲叫何玉伦,母亲叫曾少珍,黄河铮的原名叫何新苏。

    何玉伦家里只有一口池塘和塘边的一块土地,主要生活来源是养鱼,种桑树,养蚕。黄河铮有四兄妹,大姐在他没出生前就因疾患去世,下面有两个妹。黄河铮6岁那年,父亲何玉伦带着蚕卵去勒流赶集,回家时却遇到海匪,他为了保护那点卖蚕得来的血汗钱,跳船落水,被海盗开枪击中后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亡。

    黄河铮父亲死后,一家四口在顺德无依无靠,于是母亲曾少珍带着他们三兄妹去投靠在广州谋生的叔叔。叔叔也有四个孩子,以卖旧衣为生,档口只有一个房间大小,生活甚为拮据。叔叔也无力抚养这么多人,于是只收留了黄河铮。黄河铮的妈妈生活无着,只好去了日本兵营煮饭洗碗;黄河铮的大妹又让叔叔送给了一个卖柴火的邻居,小妹也随后被送给了蛋家(以打鱼为生的人),一家四口从此飘零四散。

    黄河铮想念妹妹,可是老板不喜欢他去看妹妹,他将黄河铮妹妹绑在家里,绳子边还系着一块大石头。叔叔也不准他去看,去了就要挨打。从此,两个妹妹失去了音讯,再也没有联系。(后来听说小妹被送走没几日便去世了。)黄河铮在叔叔家要做工,每天要和婶母去打水,因为他瘦小无力,经常被磕破头。黄河铮想念妈妈和妹妹,常常偷偷流泪,可叔叔也不允许他经常和妈妈见面,曾少珍只能每隔几天偷偷回来看下儿子,每当这时,黄河铮都会扑进母亲的怀抱,泪流满脸地乞求:“妈妈,妈妈,我要跟着你,你带我走吧。”

    不久,妈妈在兵营认识了一个同在厨房做事的黄师傅,这个师傅后来成了黄河铮的继父。有天晚上天下着飘泼大雨,黄河铮妈妈偷偷把他从叔叔家带出来,继父在门口接应,随即将他们母子安置在郊区的一座农家房子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坐船离开广州朔东江而上。继父想到韶关投奔堂弟(即后来的养父)。因为当时的韶关还是国民党统治区,而广州早被日本鬼子占领,成为了沦陷区。

    抗战时期,兵荒马乱,贼匪横行,民不聊生,当黄河铮随母亲坐着小船途径惠州时,就听说惠州到处都是抢孩子的人贩子。小船刚到东平码头,果然出现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围着黄河铮一家三口转来转去,黄河铮的继父和母亲警觉后赶紧上岸,将黄河铮带到另一个码头上了另一艘大船继续沿江而上,到了老隆后黄河铮父母盘缠己尽,只得露宿街头。

    父母带着黄河铮一路逃难一路讨饭终于回到了韶关东河坝的弟弟家里,继父的堂弟当时在邮局里当邮差,还没结婚,带着一个老母亲住在一座小木板房里。由于一路逃难,继父和母亲刚到韶关,已是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继父于八月十五日病故,母亲因被怀疑得了传染病,被抬到了山边的小庙堂里,八月十六日也跟着去世。那一年黄河铮七岁。

    继父和母去世后,继父的堂弟黄仲篪成了黄河铮的养父。此后不久,日本鬼子又开始进攻韶关,养父只好带着黄河铮和祖母随邮政局一起转移到新丰县。祖母年老多病在转移的山路中又不幸去世。

    邮局迁到新丰后养父认识了新丰医院院长的养女,院长是留美回归的博士,也是小有名气的西医师,娶的老婆未生育,收养的女儿与养父结婚后便成为了黄河铮的养母。

    养母及外祖母都是黄河铮学医的启蒙老师,黄河铮学医之路从此开始。黄河铮现今还珍藏着许多中医典籍,其中一本为国家仅存的四本手抄医书之一,均是博士院长(也是外祖父)留下的宝贵遗产。

    黄河铮从小天资聪颖且又勤奋好学,各门功课成绩很好,养父决定把他带到广州去上学,黄河铮在广州一边上学,一边卖报纸,学校的围墙边有一排擦皮鞋的聋哑小孩,那些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在垃圾堆里搭了一个简易的草棚子遮风挡雨,黄河铮与他们朝夕相处,慢慢地成了好朋友。黄河铮在这期间经历了苦难的童年,更体会到残疾儿童生活的艰辛。

    由于黄河铮的刻苦努力,他只在广州上了四年小学便考上了初中,随后又因养父工作调动转学到深圳中学。读到初中二年级,新中国就诞生了,那年他17岁。黄河铮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沉浸在建立新中国的喜悦中,又憧憬着建设新中国的美好前景。

    可是没想到,刚刚解放的中国只过了一年不到的和平日子,朝鲜战争就爆发了,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蓄谋已久的侵朝战争,进而进攻中国,战火不断向鸭绿江和中国东北漫延,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对付美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毛泽东毅然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开展抗美援朝,狠狠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1950年夏天的深圳中学,学校操场上一片沸腾,当地政府到学校宣传发动,动员在校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因为部队急需一批有文化的青年军人奔赴朝鲜战场,这些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在朝鲜战场可以当作翻译又能充当兵员,黄河铮闻讯后,热血沸腾,毫不犹豫地挤进人群报名参加了志愿军。

    黄河铮是个独子,继父死后给了养父仍是独子,按政策规定不在征兵之列。当养父知道黄河铮报名参军的消息后,黄河铮担心父亲会责怪自己,他知道养父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长大,早已把他视为亲生儿子,目的是为了延续黄家香火,万一他……。但让黄河铮意想不到的是,养父非但没有劝阻,反而支持他到朝鲜战场,他在送给黄河铮入伍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样的寄语:启儿(黄河铮乳名),你的孤苦,你的辛酸,唯有我才了解,今天参军入伍是你的成就,是你的光荣,我在遥远的地方祈望你成功!父亲仲篪,1950年12月29日。黄河铮看到养父的文字,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他背着背包,扛着步枪跨过鸭绿江的时候,他与战友们齐声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一刻,他热血澎涨,激情四溢,有了把自己的八尺之躯献给祖国的悲壮情怀。在雄壮的歌声中,他还默念着一首古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时黄河铮虽然刚过18岁,但个头却已长成1.8米,军装一穿,俨然一个威武挺拔的标准军人了。

    他没有想过自己还能生还回国,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到了近八十岁还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这是他在接受采访时对笔者说的一段话,实在让人感慨唏嘘。黄河铮经历了苦难的童年,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在顽强生活的同时更是感叹着生命的脆弱,这样特殊的经历势必影响着他的一生。

【责任编辑:李想】

1 2 3 ... 8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