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在她的履历简评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该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努力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她撰写的系列报道《震撼与警示》等文章先后发表在《河北法制报》、《沧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先后被聘为沧州市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志愿辅导员,300余次走进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为学生们进行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感恩励志等方面的教育报告,受到学校师生一致好评。
2006年8月24日,南皮县寨子镇单庄发生一起杀人纵火案,一13岁少年晓诚因家庭矛盾杀死了自己的婶婶、叔伯弟弟和奶奶……
这是一起被媒体反复提及的典型案例,我们就不再还原当时的详细案情。
此案引起王红心关注时,那个孩子已经被处劳教三年,送到保定劳教所。
如果是一个成年人犯下如此罪行,被处以极刑是毋庸置疑的。可他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心智尚未健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导致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很多,涉及的方面很广。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80%以上。我国青少年犯罪能否得到较好遏制,广大青少年能否得以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关注和探究,已刻不容缓。
此前,王红心曾多次到保定劳教所看望沧州籍少年犯,给他们送去书籍、食品和衣服,鼓励他们好好改造。
这次她带上《沧州晚报》的记者杜丽,一起到保定劳教所去采访和帮教这个犯下惊天命案的孩子。
随着一声“报告”,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笔直地站在我们面前,一双忽闪的大眼睛足以用“英俊”二字来形容。
采访晓诚的心情是复杂的,痛惜、不舍、吃惊、爱惜……复杂的感受时时涌上心头。他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好班长;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劳教所里他最牵挂的是妈妈,担心姐姐分心学习,希望长大后养着叔叔;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孩子,喜爱读书,立志当一名警察,最爱看公安题材的电视剧……这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只是家庭矛盾的长期影响,给他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让他在那个下午一时冲动举起了刀。
这是王红心当时的采访印象。
一个有理想、爱读书、乐于助人的“小男子汉”因为看了电视剧的杀人情节后,模仿电视剧的情节产生了为妈妈报仇的想法。有些影视作品对案件描写得过于详细,暴力、血腥场面充斥其中,青少年难免受影响。她呼吁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的治理力度,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
晓诚被劳教后,家里人很长时间没有一个人去看望他。王红心肩负起一个妈妈的责任,定期到劳教所去给他做心理疏导,并给他带些衣物、用品。晓诚有了爱心的支撑,他努力地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悔过自新。
2009年年初,春节即将来临,晓诚提前220天解教。这在少年管教的减期记录中是个“奇迹”。当他跨出那道森严的大铁门时,王红心已经在等候。她的包里有晓诚写给她的一封信:“在我最需要人关心的时候,是您代替了我的亲人,您是我的恩人,您给我买的衣服,我很喜欢,但我不舍得穿,我会珍藏起来,当作人生道路上一份永远的回忆。临走的时候,您重重地拍打了我肩膀几下,又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仿佛您是在与自己的儿子道别,我好想拥入您的怀中,大哭一场……我要舍弃过去,重新做人,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报效社会。”
冬日的阳光是那样的明媚,有些清冷的空气是那样的新鲜。这是自由的味道。在他走向犯罪的那一念之后,他那扭曲的灵魂便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仍然稚嫩的心被恐惧、悔恨、绝望、无助噬啮,如果没有王红心给他的鼓励,即使走出这扇大门,他也没有半点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亲人,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的未来。他的心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舒展过。是红心妈妈带领他走出了新生的第一步,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努力去赎回曾经的罪错,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的父亲一度决绝地表示,无论是死是活,这个儿子他是不认了。王红心用了菩萨劝善的心肠,才把他那颗滴着血结着冰的心给暖化回来。让他明白了家庭的容纳和教育是解教少年后期改造的重要环节,也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晓诚两年多来可喜的变化也让他重新振作起精神,伸出手去接受这个曾经恨之入骨的儿子。儿子的脱胎换骨让他万分愧疚过去家庭教育的缺失,真心地感恩王红心在这个嬗变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春节快要到了,他带着儿子候在市公安局的门口,见到王红心出来,这个满脸沧桑的中年人与儿子一起跪倒在地上。
为了让晓诚尽早回归到主流社会,王红心为他奔波联系打工的单位。正月初八,晓诚便在车站附近一家公司开始了边做学徒边打工的生活。老板接受了王红心的托付,对晓诚一视同仁,悉心呵护。劳动,对晓诚来说就是一种救赎,干的越多,他心理上就越轻松。同事们都夸他是一个懂事、不怕吃苦的好孩子。
他的前科也有给他带来困扰的时候。有一天,公司房东的邻居丢了一件衣服,认定了就是晓诚给偷走了。因为只有他是受过劳教的坏孩子。晓诚面红耳赤地辩解着,那女人更加恼怒,冲到跟前给了他两个大嘴巴。委屈的泪水在眼里打转。他的拳头下意识地攥在一起,又慢慢地松开。人们七手八脚地把女人拉开。事后才证明晓诚是无辜的。他跟王红心说:我记住了你的嘱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以后我都不能给你丢脸。
不久,王红心给晓诚联系了一个技工培训学校,使他掌握了烹饪技术,结业后在北京等地打工。他遵纪守法、踏实肯干,受到上司及同事们好评。
2010年10月13日,王红心带着晓诚和另一个帮教的失足少年到保定劳教所对那里的孩子进行现身说法,在台上,晓诚动情地说:“我愿意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晓诚又去上海应聘,现在他已经是南京一家酒店的优秀厨师。
感激
尽天职是一种生命的常态,是可亲可敬的平凡人的自我提升,是对凛然正气与奉献精神的一种伟大实践。读冯梦龙的“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远没有读身边的英雄更感到自豪和震撼。所以,尽管过去的日子里,有不被理解的委屈,有泪水,有汗水,但我们会把所有的艰难困苦当成一首动人的歌,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用“天职”二字编织那所有的日子,勇敢地走向未来!
--摘自王红心《岁月如歌》
每个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具备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因为家庭具有依存于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所以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健全这种属性。我们庞大的国家机器许多部门就担负着这种职能。比如户籍,是居民户口的法律凭证,没有户口,生活面临的是诸多困难和麻烦。在沧州新华区小赵庄乡万庄子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杨之玉老人,一直苦恼于“黑户”身份。
当年,杨之玉在四川省梁平县礼让镇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和丈夫养育了6个孩子,丈夫因病撒手人寰后,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孩子们都只念完小学。孩子们相继长大成人,1988年,她的小儿子已十七八岁,远嫁沧州的小姑把他带到了河北沧州。之后杨之玉也投亲过来,经人撮合与沧州市区一家建筑公司的工人桂茂运结婚。因为杨之玉没迁来户口,也就没有婚姻登记,只在桂茂运居住的万庄子摆了几桌酒席。桂茂运身边没有子女,杨之玉的小儿子就随继父改名桂文良。桂文良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他想回老家把母子俩的户口迁过来,因杨之玉体弱多病和经济条件的拮据,桂文良只身回了四川。桂文良回到老家一看却傻了眼:自己和母亲的户口已被注销,桂文良只得两手空空而归。后来,在一次人口普查过程中,桂文良给自己申办了户口,而他的母亲却因为岁数大了,觉得户口没什么用,就没有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