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有了这种豁达,他不会心生怨恨,经历的苦难也成了他享受人生的快乐源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温柔善良的妻子走到了他的身边。1968年那个莺飞草长的季节,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儿降生在他的生命里。他感谢上苍对他的眷顾,感恩妻子的相濡以沫。虽然他的身份是“黑五类”,可他坚信自己爱国爱党爱家的心是红的。他给女儿取名“王红欣”,就带着一种剖白心迹的因素在里面。也寄望于下一代,不再像父辈一样蒙受不白之冤,背着一个“黑”锅,被人“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小红欣出生在一个被阴影笼罩的家庭里,却从襁褓里感受的是一种快乐的氛围。爸爸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塑料厂当技术员。那个年代,物质的极度匮乏,人们大都无所事事,倒也心灵手巧。业余时间锛凿锯斧叮叮当当做些三条腿的凳,四条腿的柜。爸爸没有忘掉自己的爱好,那些导体、半导体的元件,被他用复杂的线路排列组合在一起,装上唱针,又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些老唱片。当别人家为用上自己打做的小橱小柜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她的小屋里流淌出悠扬舒缓的马头琴声。
父亲很怀念当老师的那段时光,小红欣似懂非懂地听他描述那里的草原,那里的羊群,那里的风雪和温暖的毡房。幼小的心灵深处便有一种懵懂的向往。一部《宋庆龄的故事》成了小红欣识字懂事的摇篮。
一向慈祥的父亲也有过金刚怒目的时候。那是小红欣五岁的那年,有时会跟父亲去塑料厂上班的地方。父亲很忙,把她一人放在值班室里玩儿。在桌子腿下面,她捡到了二分钱。二分钱可以买到一个糖块,再加上一分钱可以买一根开水白糖的冰棍儿。父亲从车间回来,小红欣拿着二分钱让爸爸看。父亲突然怒不可遏,狠狠地一脚踹到她的屁股上。“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要,记住了吗?”父亲的粗暴给她的终生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迹。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植根了一个从父亲的管教得来的信条。在她懂事以后,完整地理解了父亲当时的心情。父亲背着黑点生活了大半生,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心灵染上一丝尘埃。
后来父亲平反,落实政策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地方--青岛铁路客运段,中断了二十几年的列车员生涯在两鬓染霜时得以重新开始。
父亲的慈爱和严厉,塑造了她以善为本的性格属性。她自幼乖巧得令人怜爱,长大了左邻右舍谁家有事她都乐意帮忙。大婶大妈人前背后都把她当成自己的闺女:这孩子从小懂事,她爸给她起这名字一点儿没错,真是一颗红心!那年头人们习惯用“红黑”的字眼儿去褒贬一个人,人们在写到她的名字时更乐于写成“红心”。小红欣感恩于邻居的夸赞,能够得到周围公众的认可,使她心理上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和快乐。
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实施“希望工程”,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还在上学的她,就被那个叫苏明娟的女孩儿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深深地打动。1991年的一天,她揣着自己攒下的稿费一百元来到团委,捐给了“希望工程”。
感怀
“17岁的夏天,我又来到海边,身穿洁白的幸子裙,海风吹拂着我的头发,胸中鼓胀着清新和欢畅。正值涨潮,”啪!“一个大浪打过来,站在礁石上的我从头到脚都被打湿了,我惊喜地叫了一声”啊--“,无比的激动和喜悦跟随着那浪花飞向空中……”
--摘自王红心《思念大海》
第二次见到大海,是王红心22岁的夏天。这时她已经是河北省人民警察学校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她曾经的心愿是考上部队院校,当一名女兵,收到省警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夜晚,她确也激动地辗转反侧。不久,一个纤弱的女孩子背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省警校。两年的摔打,让她懂得了许多,让她学会了坚强,尽管她还是那样柔弱的样子,让人想到的是亭亭玉立而不是威风凛凛。
在青岛的花石楼前,她眺望着蓝如绸缎的大海,微咸的海风荡起层层细细的褶皱。多少文人墨客曾于斯感慨;多少仁人志士也曾在此驻足。面对大海,她在思考着一个沉重的命题:如何把个人的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融为一体。警校的生活即将结束,那枚闪光的金盾将伴随她开始新的人生,胸中鼓荡着丰满的理想之梦,像张开了风帆的航船,大海深处是她遥远的期待。她准备去迎接人生带给她的任何挑战,她站在了和当年父亲同样的节点上,同样是踌躇满志,同样是雄心勃勃,所不同的,苍茫大海依然是,换了人间!
1990年9月,王红心走上了工作岗位,她被分配到沧州市新华公安分局,当了一名预审员。现实并没有她在海边憧憬的那样波澜壮阔,一朵浪花融入大海,只能用深邃的蔚蓝证明它的存在,那种扬帆远航的激情很快就被琐碎而单调的事务淹没。在面对犯罪嫌疑人时,她训练着自己的严肃和冷峻;她奔走在家与单位的路上,走访在社区和街道之间。她走进了社会现实,现实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新的事物等待她去分辨,去处理;现实也是枯燥乏味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接触着各色的人等,她始终带着微笑去面对辖区的群众。那种微笑不是职业性的,是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对这份工作的感恩,对于心底无私的人,这种微笑是不会疲惫的。
她看不惯那些对老百姓动不动就耍态度的人,只有感觉周围的所有人都对自己有亏欠的人才会表现出那种带着职业特点的冷漠和不耐烦。
丰富的工作经历给王红心的文学爱好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她也亲身经历了《夜半突袭抓逃犯》这样的行动。她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当时的惊险、曲折和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她的文章开始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她用记者的目光去记录和解读自己从事的工作,使她对平凡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具意义的理解。
她的感情丰富细腻,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在她的笔下就是一片阳光、一缕清风和一丝感动;她的嗅觉敏锐,许多惊心动魄的瞬间,被她定格在记忆里、她的稿纸上,并陆续地变成铅字走进读者百姓的视野。
当初那个文静、青涩的小姑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2002年冬天,她有了第二个可爱的儿子。做了母亲的王红心,深切地感受到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罗曼·罗兰说:‘母爱是巨大的火焰’。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咿呀学语到顶天立地、玉树临风,母亲一直是我们内心的宗教和上帝。母亲的目光无论柔和还是严厉都是爱的载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摘自王红心《母亲的目光》)
她的博爱因母性而升华。自2003年以来,她就担任了实验小学的志愿辅导员。王红心总是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疼爱,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她还以各种方式帮教失足少年,救助孤儿,以母性的柔情与胸怀,让一个又一个她能顾及到的孩子健康成长。
在王红心的文件柜里,有九本厚厚的“剪贴本”。“剪贴本”内容广泛,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有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剪贴本”承载着她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思索和期待。她不知疲倦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小学课堂里,出现在劳教所、看守所,出现在孤儿的家里。她还把自己对少先队工作的总结与思索上升到理论层面,先后发表了一些论文、调研报告,论文《这些孩子怎么啦》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感化
曾经读过这样几句话:目光,听不到声音,察觉不到强度,那是只用一种胸襟和涵养传递过去的密码。但已在教,已在诲,因为它的大慈悲和大刚毅,已经有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说,世上最可憎的武器是枪弹,那么世上还有一种最慈悲的武器,它叫“目光”。与这样一群特殊的少年面对面,迎上他们或悔恨或倔强的眼神时,我才发现,自己那真诚、执著的目光竟透着一种无边的力量。
--摘自王红心《柔软的力量》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的许多岗位也需要像王红心这样素质的人。有了多年基层工作的历练和她一贯勤奋的突出表现,市局把王红心调到政治部工作,1998年底任团委书记,王红心的视野又开阔了许多,她关注案件的角度也从一个记者观察的位置上升到主动介入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