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上海
“70后”汤彬接手机时常用免提,他说,耳朵直接对着听筒会损伤听力,“研究表明,听力受损的人年老后患失智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失智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患病老人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家人带来无尽压力。
2013年,汤彬和几个朋友注册成立专门致力于失智症预防与失智症家庭支持的公益组织——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今年中心项目被评为上海十佳公益项目,“我们坚信老人就算得了失智症,也能更好地生活。”
外婆的故事
在从事公益事业前,汤彬创办过一家旅游公司。转折点是2012年底的某一天,他走进市中心的一家养老院,发现失智老人并没有得到专业的护理,这让他想起患重度失智症的外婆,“她1999年去世。十几年过去,护理水平还是没有提高。”
“外婆得病后,最明显症状是变得恐惧和不停地想做事,家里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汤彬才知道,外婆这些反应与早年的经历相关。抗战时期,几个抗日战士躲在她家,被敌人发现后当场杀害,血淋淋的场景一直留在老人记忆中。至于不停地干活,则是因为早年抢收农作物所留下的创伤。
亲人的经历让汤彬明白,照顾失智老人不仅需要一份爱心,更需要专业社工与医护资源。一番考虑之后,2013年4月,汤彬在普陀区注册了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主要致力于失智症的预防与照护支持。
“记忆小屋”
采访中,剪爱团队反复向记者普及一个概念:并非所有的失智症都不可逆,通过多因素生活方式的专业干预,轻度失智症及轻度认知障碍可以缓解,甚至能逆转。他们联合华山医院以及上海大学技术团队,打造一款社区版失智症智能筛查软件,通过标准化操作减少筛查难度与成本,“最快年底上线,真正实现早发现。”
如今失智症患者更多是药物治疗,而剪爱团队则希望采用非药物干预。他们设在凯旋北路的“记忆小屋”,三室两厅,通过各种疗法激活老人本身的潜能,延缓甚至改变疾病的进程。
不只凭热情
显然,做公益不谈钱是不现实的。在汤彬看来,最理想的模式是采取社会企业化运作,联合政府、社会、资本力量实现平衡,团队自身、服务对象都能因此得益。
“感性故事讲过很多遍”,汤彬现在更愿意讲布局、目标、发展。让公益事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来就不能只凭一腔热情与催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