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一农民工抚养非亲老人30年
不离不弃感动众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获选“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把一个陌生的老人接回自己家里抚养,30年如一日——在青海省湟水河北岸、祁连山南麓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
30多年前,农民工李仁英不顾家人反对,把邻村的孤寡老人李长旺接到家里,自己通过打工挣钱敬养老人安度晚年。白驹过隙,一晃已过去30多年了,有人问李仁英多年来赡养一位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到底图什么,他说:“这是我和老人的缘分,我会努力让他过得好点儿。”
1985年,一次偶然的相遇将当时只有23岁的李仁英和49岁的李长旺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家住海东市互助县东山乡大庄村的农民李仁英去邻村寺尔村转亲戚,无意中得知村里有个“怪老头”,他性格孤僻,孤身一人居住,平常也不与人来往,村民们打招呼他也似乎听不见。
这个“怪老头”引起了李仁英的好奇心,每次来亲戚家都会去这个老头家转转,一来二去两个人便成了忘年交,那时20多岁的李仁英只要有空,就会去陪老头坐坐、下下棋,送饭送药是常事,他还揽下了不少老人的家务活。
“老人名叫李长旺,自幼便双耳失聪,早些年入赘到东山乡寺尔村,后来家人们一个个被病魔夺去生命,巨大的打击将这个原本就不幸的人彻底压垮,从此便封闭了自己,不再与外人往来。”李仁英介绍说。
当时的李仁英,是个风趣幽默的小伙子,又有一副热心肠,打工之余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来“烦”他,慢慢地,李长旺原本封闭的内心被打开了,两人虽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
看着李长旺一个人独居在那间略显破败的小院中,生活起居极不方便,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仁英脑海中显现——把李长旺接到自己家里住。
“把一个陌生人接到自己家里一起吃一起住,当时身边村民们都无法理解,也遭到了来自家庭的反对。”李仁英没有放弃,一次次耐心地说服,终于让家里人接受了李长旺。
世代务农的李仁英家里并不富裕,突然多了一张嘴,家里的日子便过得紧张了起来,为了让家人安心,他拼命打工挣钱,先后做过建筑工地泥瓦匠、编过席子、倒卖过生猪,做过许多买卖,风里来雨里去,吃过不少苦头。
李长旺因自幼双耳失聪,交流一直有困难,李仁英要求家人用手语比划,尽力把各种事情给李长旺说清楚,不能出怨言,不能使性子。“既然把老人接来了,就要当他是自己的亲人,不能让他受委屈,孩子们要叫他阿爹(爷爷)。”李仁英说。
为了让老人吃饱吃好,每次有好吃的东西,家里人总会让老人先吃。每次李仁英外出打工时,也总是对妻子儿女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妻儿照顾好老人;每当遇到阴天下雨,老人的腿就疼,李仁英夫妇就给老人揉腿,还时常到屋后的山上拾些草药,用热水泡好,为老人热敷、清洗……类似这样的善举还有很多,谈起这些事时,李仁英总是笑笑。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为了让性格孤僻的老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呵护,李仁英总是想方设法让孙子靠近老人,陪老人聊天,和老人一起看电视、玩游戏。“老人虽然不是我们的亲生父亲,但是我也愿意像伺候亲生父亲一样伺候他。”李仁英的妻子说。
弹指一挥间,农民工李仁英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变成了50多岁的中年汉子,他照顾李长旺老人、不离不弃的真情感动了许多人,也成了十里八乡孝敬老人的典范和榜样。
“李仁英的行为让村民很感动。30年来,李仁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李长旺老人。这说起来是一句话的事,可做起来太难了。”大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成华说。
30多年来,李仁英和李长旺老人在一张桌上吃饭,一个屋檐下生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病痛住院,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利益牵绊,没有民族之分,李仁英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人间大爱。
2012年9月,李仁英被互助县评为首届“感动土乡”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5年1月,他被选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16年1月,李仁英又荣登2016年度“中国好人榜”。
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