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评论 > 正文

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该怎么做?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7-07-03

来源:张俊虎 团中央学校部

    在与高校志愿者们交流中,很多高校团委负责人及大学生志愿者向我询问,如何才能做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将我关于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些指标性思考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为各位高校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儿建议。同时,也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我的邮箱是tigzh@126.com),以便进一步完善该指标。

    经过对包括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的研究学习,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志愿服务测量指南》(Manual on the measurement of volunteer work)的研究,针对其提出的志愿服务测量的5个核心要素(志愿者的数量、志愿服务小时数、志愿者的服务岗位、志愿者服务的机构、志愿者服务的领域),结合中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实际,特别是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定位,提出了“中国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分别为:

    一、基础实力

    主要是反映高校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包括2个二级指标,服务广度和服务密度。 “服务广度”包括注册志愿者数量、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次、志愿服务小时数等指标,反映高校志愿服务的成果。由于高校学生中大多数为团员,按照团中央下发的《关于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意见》的要求,我们也将“团员注册志愿者数量”纳入该指标之中。 “服务密度”反映的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度,包括注册率(注册志愿者与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团员注册率(团员中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比例)、实际参与率(相当于联合国提出的“志愿服务参与率”(VolunteerRate),即在校大学生参与过1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实际志愿服务的人次/在校大学生数量)、人均志愿服务小时数(志愿服务小时数/注册志愿者人数)。

    二、服务能力

    主要是反映高校志愿服务的成效,包括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等两个指标。由于育人是高校的根本性职责,为此在设计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时,我们特意将 “服务学生的能力”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反映高校志愿服务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能力。考虑到有些方面很难进行量化,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要求,故而采取了“高校志愿服务社团数量”、“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密度(每千人志愿服务团队数量)”两个客观指标。同时,考虑到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四及以上(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李国伟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项目建设、制度建设中存在不足,无法有效服务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因此也将“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率”作为考量服务学生能力的一个指标。在设计 “服务社会能力”的指标时,考虑到高校志愿服务领域非常宽广,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故而未采用联合国劳工组织关于“志愿者服务的领域”的指标,而是采用志愿服务项目数量、接受服务的人次等两个三级指标。其中“志愿服务项目数量”不足也是大学生个人和高校组织都认为的突出问题。

    三、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是针对本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制约高校志愿服务深入、健康发展的问题,设计了3个二级指标。针对本报告反映出来的“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不够、自己不知道,没有机会参加”的问题,我们设计了 “信息传播能力”这一指标,针对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主要依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现实情况,用志愿服务相关的微信、微博的覆盖率(订阅人数/在校大学生比例)衡量信息传播能力。在 “基础保障能力”指标中,包括人均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的经费/注册志愿者数量)、专项保险覆盖率(专门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的保险数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次)。 制度保障能力则体现的是相关激励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普遍性。

    

【责任编辑:刘亚楠】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