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深圳文化义工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
活力四射的深圳文化志愿者们。
福田文体中心文化志愿者进行宣讲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深圳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作为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自1989年以来,深圳诞生了国内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部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本青少年志愿服务教育读本……特别是2011年深圳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以来,以志愿组织为代表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为打造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贡献了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为深圳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坚持把文化志愿服务建设作为保障市民的文化成果享受权和文化参与权、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推进,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志愿服务分队231支,文化志愿者超过1.8万人,建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服务领域广泛涉及文化各个环节。深圳文化志愿者以青春的激情,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撑。
①
健全组织:
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近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广东省文化厅、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共同承办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深圳举行。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林积,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副市长吴以环等出席。中国文联、文化部各司局、中央直属院团,各省、自治区、市分管文化志愿工作的负责同志共计140余人参会。会议全面总结了5年来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交流各地文化志愿服务典型经验、分享典型案例,部署“十三五”时期文化志愿服务工作。
会上,深圳文化志愿服务经验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点赞”。根植于“志愿者之城”的沃土,深圳文化志愿服务有着20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
2014年10月,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组建成立,统筹管理全市文化志愿服务资源,进一步积极引导、规范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市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覆盖全市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深圳坚持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信息化、社区化、国际化”建设,以社会化动员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以制度化规范确保志愿服务“成为常态”,以项目化运作让志愿服务“贴近需求”,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志愿服务“简而易行”,以社区化覆盖实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以国际化特色实现志愿服务“引领潮流”。2015年度,全市文化志愿者参与各类服务活动85461人次,较2014年度同比增长3倍。他们如星星之火,绽放鹏城,把多姿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市民身边。
②
制度建设:
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
为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现群众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对接,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深圳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志愿工作的主导作用,采取了一系列统筹措施。
自2007年起,深圳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和规范文化义工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圳市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全市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工作要求、促进措施、激励保障机制等,对全市文化志愿服务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促进作用。“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明确文化志愿行动可通过服务时长及效果换取深圳入户积分。同时强化资金保障机制,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每年给予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80万元的资金支持,专门用于服务平台建设、宣传推动及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各基层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补助。
2013年,深圳召开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现场会,向10个区(新区)文化志愿服务队授旗。2014年,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建立并设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各市属文化场馆、各区(新区)、街道分别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及其他公益性文化场馆根据自身需求招募志愿者,纳入上一级文化行政部门组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统一指挥。文化志愿者总队建立了专家型、专业型、辅助型三类队伍,分别建档、分类管理。每年召开文化志愿服务专题会议,内容包括项目推进、经验交流和先进表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各分队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服务内容、志愿者权益保障、经费支持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引导文化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探索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强化相关部门和各公益文化场馆对文化志愿服务的保障职责,从培训、管理、激励、资金等方面构建对文化志愿服务的系统保障。
除了制度引领、组织保障,深圳还以科技平台支撑文化志愿服务。深圳打造了集注册申请、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风采展示、活动交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志愿服务平台——深圳文化志愿服务网和“深圳文化志愿”微信公众号,促进全市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管理。
③
创新形式:
塑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1.8万名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如春雨播撒在深圳的各个角落,成为基层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的源动力。由文化志愿者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已成为推进深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之举,成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创新性地探索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是深圳文化志愿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对所辖志愿服务队伍的特色服务项目进行重点培养与扶植,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及形式,打造出一个个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如“文义惠鹏城”文化志愿基层行、文化志愿服务展示月等。各区、各市属场馆也不断创新,探索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产生了覆盖全市的“四点半课堂”、罗湖区“罗雪儿”公共文化超市、福田区“托起梦想”公益培训工程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2015年,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获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日益壮大,活动亮点纷呈。深圳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2050人,为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最多,包括53名能用外语讲解展览的志愿者;2015年志愿者参与服务6300多人次,服务时长累计2万多小时。深圳图书馆分类开展图书整理及读者引导、关爱服务、阅读推广、公益法律服务、少儿服务、用户信息素养培训等文化服务项目;2015年共有志愿者1000余人,提供志愿服务400余场,服务总时长1.5万余小时,受益总人次2.2万余人次。深圳市文化馆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并开展面向全体市民的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年均开设各门类文艺培训80班次,招收学员近2000名,累计招收学员超2万人,年均授课超过7000课时;同时每年进社区、工业区等地开展多场志愿慰问演出。关山月美术馆文化义工队创建了“第二课堂”“周末赏析团”“四方沙龙”等服务品牌,先后获2011年度文化部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优秀公共文化推广项目”、2013年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美术馆优秀志愿者”称号;2013年度,该馆资深志愿者唐平被文化部授予“优秀文化志愿者”。
如何打造“志愿者之城”的升级版?未来,深圳将通过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促进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激励和退出的规范运作,提升志愿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和区域,让深圳的文化志愿服务继续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