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微志愿 > 正文

【专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国际滑联百年第一个女性理事杨扬的传奇故事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7-07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在职业生涯中,杨扬曾定义了无数的第一:短道速滑第一位中国人获得个人全能世界冠军,中国 第一位冬奥会冠军,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位女执旗手退役后,运营第一座市场化的专业滑冰馆,并创立帮助青少年体育教育和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的冠军基金……

  现在也许要加上:在国际滑联125年的历史上,首位女性速滑理事。

  高大上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到最基层的冰场老板,公益组织负责人,再到朋友圈那个充满爱的目光的两个孩子妈妈,杨扬游刃有余地切换于各个角色中。她说,自己的事业这几年来一直在做减法,但还是事情很多,好在这些事情不是一下来的,是多年的积累,大多数工作已经形成体系保障,有团队和系统支持,才得以分出身来做更多的事情。体育BANK为此独家专访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探寻她的家、国情怀和商业逻辑。

  第一部分:百年第一位女性理事

  记者:首先恭喜您成为国际速滑第一理事,这个荣誉对你意味着什么?从运动员到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首位女性成员,您是如何做好这些角色转变的?

  杨扬:退役初期,最难的是最初工作定位和自我定位,在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以后,给自己定了两个原则,1、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兴趣永远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2、做能作的事情,脚踏实地、力所能及,不能好高骛远,可以接受有难度的挑战,但不是飘在云端,而是一步一个台阶。

  工作之后,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多年运动场的经历,教会我克服困难的方法。例如以结果来倒推工作方式和方法(比赛中的战术),就像想赢一场比赛或者办成一件事情,我需要做哪方面的战术准备、哪方面的心理准备,等,摆正好心态,那么自我定位就会相对清晰,方式方法也会相对准确,事情做起来就顺利一些。当然,这个过程还是不容易做到的,但一旦经过一两次调整,后面就顺畅很多。

  虽然我前面说我会以结果来倒推工作策略,但实际上我是一个不强求结果的人,23年的比赛场上已经可以坦然面对各种结果了,我唯一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不不做,一旦做了就要尽心尽力。所以,经过了一些事情以后,做得多了,大家认可你,你的机会就会多。

  记者:这次国际滑联理事选举,您在8位候选人中以102票的得票名列第一,但第二名的票数离你也比较近,中间的过程是不是并不像我们想象中这么简单?

  杨扬:这次国际滑联理事选举,9位候选人,选出4位理事,一共115个协会,每个协会要选满四位,不可少于四位或者多于四位。我的得票数和第二位比较接近,这充分说明大家对我们前两名理事还是比较认同的。

  在两年前,自己开始有参加国际滑联理事选举的想法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国际滑联是由三个项目组成,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投票由各个国家协会投票,很多国家速滑和花样滑冰的协会是分开的,但选理事,花样滑冰和速滑的协会都要投票。说实话,我对速滑各协会还是蛮有信心的,毕竟自己在圈内多年,大家对我都熟悉。但花样滑冰的成员却没有那么熟悉。加上过去这一年,因为申办冬奥会、及申办之后我要生小孩,因此原计划要去的年度比赛都无法成行,错失了和这些协会接触的良机。

  今年2月,孩子不到三个月的时候,我就带着宝宝参加了挪威的青奥会,还有后面的短道速滑韩国世锦赛、花样滑冰美国世锦赛。原本担心这两年没有露面,大家会觉得唐突和陌生,但结果因为带着小宝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在克罗地亚国际滑联大会上,好多花样滑冰的人都问我,你的宝贝有带过来吗?

  在竞选策略上,我想自己是奥运冠军,专业性大家都不会质疑,但当一名理事,是不能光懂专业的,还要对国际组织工作方式、项目发展、市场、宣传等都要熟悉。因此我要有机会将自己的国际组织工作经历和对项目发展、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一些个人阐述。在出发克罗地亚前,我写了份竞选材料,由中国滑冰协会发给各个协会了。后来很多人见到我,都说通过那个材料,对我有了更多了解,甚至还很惊讶,因此达到了预期效果。

  记者:觉得自己能获胜最大原因是什么?

  杨扬:正如我在采访中所说,能够高票当选,离不开强大的祖国的支持,这些年中国为世界冰上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大家认可中国人的努力和贡献。另外,这次大会要求国际滑联改变的呼声很高,委员们希望有年轻的、有激情和经验的人当选,我作为运动员的背景和在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也为我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这里毕竟是我成长的地方,有好多都是二十几年以上的老朋友。

  记者:这次竞选,我们看到了很浓的中国元素,你觉得是什么方面的原因?

  杨扬:国际滑联这次选举,长春冰上基地徐讯老师竞选短道速滑的技术委员会委员成功,他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短道国际级裁判。兰立主任前些年一直在国际滑联任理事,这次也是卸任,被评为终身荣誉委员。

  但我并不觉得国际滑联中国人多,而是太少。尤其是和我们近邻日韩比,他们对国际组织还是很重视的。拿这次国际滑联选举来说,速滑方面我是理事,徐讯老师也进了短道技术委员会;但花样滑冰就完全没有中国人在技术委员会和理事里。当然,我现在是理事,每次开理事会的时候,花样和速滑是在一起的,花样滑冰除了技术层面,其他方面我也有发言权的,也可以在其中做一些协调工作。

  记者:有句老话叫朝中有人好做官。当选国际滑联理事后您将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更好地有利于我国的冬奥会举办?尤其是新项目的拓展?

  杨扬:在竞选国际奥委会委员、世界反兴奋剂委员会委员以及这次国际滑联理事的时候,都有记者提出类似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提法是比较狭隘的。我竞选的出发点,以及这么多国家协会投票支持我,我的责任不仅仅是维护中国运动员的权益,而是要维护所有运动员的权益,推动这个项目在世界的发展。

  作为一个有125年历史的国际体育组织,国际滑联很多现行运营机制和模式,都需要和当今的体育环境相适配。国际滑联目前也在寻求一些转变,尤其市场推广,项目发展、以及对外的沟通方面加大力度等。按照惯例,国际滑联的会议一年开三次,但今年增加了一次。新的领导班子上来之后会做一些改变,因此工作量也是不小的。

  至于你所说的新项目拓展,国际滑联这一次大会也在讨论如何将我们的项目更好的呈现给观众,其中也有新的项目、新的组合等想法,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记者:怎么看待目前自己在国际奥委会的位置?我觉得你在国际奥委会、体育总局和中国政府之间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杨扬:我目前虽然身兼多职,但都是在体育大家庭里面,很多工作都能相互贯通。我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代,并有机会参与这些工作。进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组织,给我了很多锻炼,对我个人的成长给与很大的帮助。我也很珍惜这些机会,尽可能为体育、为项目多做点儿事情。

  另一方面,因为我自己不在体制内,工作上个人相对便利、灵活一些。加上因为要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意愿,因此在推动一些事情上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如国际奥委会的运动员职业发展项目,我作为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中间的协调人来协调此项目在中国的落地,这几年项目在中国帮助了2000多名运动员,我很欣慰。

  记者:新官上任三把火,假设有一个就职宣言是什么?有没有和主席沟通做一些什么事情,比如在中国多举行赛事,多促进一些推广的事情,多让更多中国人出现在这个机构,比如张虹等?

  杨扬:有些工作,国际滑联主席也主动跟我进行过沟通,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还不方便透露。但中国人更多的出现在国际组织,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但是话语权的体现,还是中国体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我建议,有运动背景,又有热情和愿望的,是可以努力尝试的。但参加国际组织需要机遇,也需要良好的英文表达,不至于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希望中国运动员能抓紧学习语言、同时也要锻炼有独立见解能力,运动场外的事情也多关心一下。

  记者:在以往,国际组织和体育总局是两条线,何振梁和当时的袁伟民甚至有一些分歧,你如何看待国际组织官员如何影响甚至促进中国的体育组织。如何能在现行体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扬:对于过往的情况我不了解也不做评论,我只能通过自己的个人感受来进行表述:体育和竞赛是很国际化的事业和平台。不管一个国家是怎样的运行体制,怎样的信仰,在奥运的赛场上,我们都共同的目标,也都在遵守同一个规则。作为来自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我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确实,因为体制、机制上的不一样,一些事情很难让双方都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好发挥作用了,用我们对两个组织的了解来协调一些工作就很有必要。关于如何能在现行体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理解、沟通、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坚定信念非常重要,同时要多了解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和中国的运行机制,并从中找到契合点。

  并不是你带着国际奥委会的项目就一定要怎么样,也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国情来办,需要找到平衡点。我也是通过两三年的摸索,才逐渐找到感觉。另外,和相关部门沟通的时候还是要放低姿态。诚恳和诚实,是双方交流的基点。总而言之,工作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支持你和理解你,但带着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很多复杂的问题也就相应会简单了。

  第二部分:从主席到霸道总裁

  记者:记得您在清华大学进行过课题调研,您是如何看待目前体育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所引起的作用,尤其是冬奥会所促进的冬奥产业?

  杨扬:《体育在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是我2007年前后为清华大学公共关系课程考试写的一篇文章。具体可以参见相关论述。我这里要强调的是,2008年奥运会给了一个全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的机会。直到现在我的很多国外朋友,都认为在历届奥运会中,2008年奥运会是不可逾越的。

  另外一方面,08年之后,社会对竞技体育有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质疑虽然有些刺耳,但作为体育人,我们必须要反思,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获得那么多奥运金牌,而结果会是这样呢?

  中国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体育需求也在改变,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定位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可调整不是将竞技体育搁置一边,只搞群众体育,我认为竞技体育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永恒的、冠军精神激励国人、为青少年做好榜样是最有价值的。全民健身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它和竞技体育,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出台的46号文件分成两块:第一个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我作为体育人非常骄傲。体育只有这样更广泛的定位,它才更有生命力。另一块就是体育产业,它的发展一定是和体育多样化、多元化必然相关。冬奥会的大部分项目除了竞技体育,他们也是休闲娱乐项目。比如滑雪,不仅需要雪场,而且和旅游、休闲、度假相关。国外很多小镇都是因为滑雪而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虽然冰雪竞技水平还有待提升,但在群众普及等方面上升很快。没有竞技,先有经济,这是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在清华大学一次活动中,您深情地回忆了当年陈孝忠老师对您的要求: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把学业拖的太长,尽早完成学业,早日看到你为国家做贡献,感觉你自己做得怎么样?

  杨扬: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我们是2002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我们有一个专门体育生的班,陈孝忠老师是班主任,也是数学教授。去年在冬奥会陈述前我还去过他家,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退休了,但见到我非常高兴,谈起整个申办冬奥会情况,包括张家口,崇礼等一些数据细节,他都非常清楚。我想,可能是我是他学生的原因。恩师的这种关注,也鞭策我丝毫不敢懈怠。

  记者:既是国际体育机构的一员,又是基层体育人,开办滑冰学校,冠军基金等,怎么看待自己的角色变化?

  杨扬:可能在很多传统人的观念里,我的角色有点奇怪:一会儿是遥不可及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一会儿又是最基层的体育工作者,开了滑冰学校,冠军基金(面向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和退役运动员)等具体工作。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会问我职务。在很多人的逻辑中,我们体制中的大部分运动员,尤其是奥运冠军层面的运动员,退役之后会在体制内谋个职位,或者是做教练。

  但在国际上,像我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实际上我现在的工作对我的国际组织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互补。国际奥委会虽然是很高的机构,但做的事情都是非常接地气。我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在参与国际奥委会中的一些议题讨论时,会提出务实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你本身的场地运营与管理、教练的工资都是商业化的,要用商业性手段保证滑冰学校平稳发展下下去?创办的飞扬冰场目前经营状况如何,我们听说它去年已经实现了融资。目前最关心的是什么?

  杨扬:我原本想在退役之后做一个滑冰学校,将自己的专业得以延续和传承。开办冰场这几年,可以说是冷暖自知。一开始确实非常苦,一边是严峻的市场考验,不管你是不是奥运冠军,工作做不到位,客户、家长就是不买你帐。

  另外一边是团队建设,作为第一座市场化运行的专业冰场,各个岗位招募时都无法找到有经验的人,只能招来了以后大家摸索着做,也难免会走些弯路。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通过一年多的磨合,飞扬冰场在第二年底就已经持平,第三年小有盈余。

  去年我们完成了A轮融资,但我没有去宣传,主要还是觉得把事情做好是第一位。商业阶段性的成绩只是表明我们的事业会有更大发展,未来的工作更重。要说真正值得我欣慰的是这几年我们冰上中心培养的四五百个孩子。在去年全国冬运会上,我们有一位学员进入了国家男子冰球青年队,一位女子花样滑冰选手入选了国家青年队列滑,短道也有孩子经过了全国冬运会的资格赛。这些是我最骄傲的地方。

  记者:看得出您是一个有情怀的老板。我们知道您是第一个在冰场中开短道班的,据说这对冰场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为和花样滑冰等运行轨迹,器具安排等完全不一样。

  杨扬:我做了企业才觉得,做企业真的很了不起。首先,我们现在有五六十个员工,你要对员工负责,员工背后又有五六十个家庭。其次,在冰场有上千个孩子愿意和你一起成长,愿意把梦想放在冰面上,这些都是责任,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冰场必须全力以赴活下去,而且还要活的好,为我们的员工带去希望,为有梦想的孩子们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

  作为一个冰雪人,当然需要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冰场是国内唯一的一个开设短道项目专场的。就像你说的,短道和其他的滑行轨迹不一样,很难和花样滑冰、冰球融合在一起训练。

  在短道速滑没有市场基础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全部由我们来投入,有时来训练的只有两三个孩子,我们也要开冰,成本非常高。我开玩笑的说,这比国家队条件还好啊,因为国家队上冰都要20多人一场冰呢。

  尤其前两年,在冰场还没盈利的情况下,每个周末冰场最忙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时段给练习短道速滑的孩子们,前半年甚至免费练习短道。我知道,只要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就会喜欢这个项目。这三年下来,我们也积累和培养了七八十不错的短道选手。我们还连续两年举行上海青少年短道国际邀请赛等青少年的短道邀请比赛,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但客观来说,对于短道专业选手培训而言,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俱乐部有几个从东北来的小朋友,家长凭借对我和教练的信任来投奔我们,我们也不能收费,所有吃住行、训练等支出都是我们来承担。

  去年我们向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提出申请,希望能将俱乐部参赛纳入到竞赛体系,我前不久得到信息,全国短道比赛可以以俱乐部为单位了(原来各个地市的体育局才能参加)。我们的小朋友能参加全国比赛了,那么希望通过参赛,可以实现俱乐部的赞助,这样就可持续支持这些运动员的梦想了。

  记者:您现在在做一些滑冰普及化的教程,比如主编的“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丛书”,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的事情?

  杨扬:申办冬奥会之后,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三亿人上冰雪。这三亿人中,青少年肯定是主力军。目前在一些北方城市,已经开始启动推动冰雪进校园,项目启动容易,但执行起来确实还要一个过程。

  在这方面,过去三年里,我们在上海与教委合作,在学校开展冰上体育课,目前上海有将近20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冰上体育课,每场都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因此飞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我们也开发了国内第一本冰上基础教学丛书。现在有机会将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地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作为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老板,遇到以往自己熟悉的传统思维之后你是如何处理的?

  杨扬:到现在为止,两者还在掐架。我们冰场现在是商业化运营,按理来说,每个项目都要做市场评估才决定是否做的。但就像我刚才提到短道的项目,我一看到小孩滑得好,就动心了,也不评估了,先把他们收下再说,到后来感受到俱乐部的经营压力我也没什么退路了… 因此,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于我来说,两者都不能放弃,所以要作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坚持做下去,这几年坚持过来,现在也逐步看到希望了。

  记者:目前社会化的冰雪俱乐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你怎么看待?

  杨扬:越多的社会化的体育机构的涌现,说明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但体育不是简单的玩玩,它专业性很强的,我希望国家各个运动项目的协会能够发挥更多作用,尤其在社会化俱乐部的管理和支持方面,比如教练员的考核及资格认定、项目普及计划、规则制定、赛事的管理,等等,使社会化的体育俱乐部健康有序发展,在支持全民健身的同时,也能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记者: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原来意义上的体校,但又希望孩子能从体育运动中学到合作、拼搏的理念,强健体魄,是否社会体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杨扬:这个问题是很现实。我们那个年代送去体校,等于未来有了保障,至少会有份工作。但近些年来,国家转型为市场经济,运动员从原来的90%分配工作,到现在几乎超过95%的运动员要自主择业,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运动员转型的困难,因此家长不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去送孩子到体校去,这也给我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带去挑战。

  另外一边,越来越多地家长也意识到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在素质教育方面,体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也正是这样,社会化体育俱乐部的涌现,为这些有体育兴趣和天赋的孩子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记者:目前有很多运动员在创业,您的冠军基金对哪些项目的标的更加看好呢?

  杨扬:现在是一个全民创业的年代,很高兴也看到很多运动员出来创业。我也是创业者之一,运动员走出这一步不容易,但运动员是敢于挑战自己的,这就是创业的基础。但毕竟从运动员转型到企业管理不容易,需要学习很多东西。

  如果可以重来,我倒是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去到企业工作两年,去学习和积累经验。另外,我还有个感受,在快速发展的当下,稳步前进反而不易,凡是不易的,一定是特别的,体育需要积累,我建议运动员们,既然我们要作一番事业,就不要太性急,专心做好事情,路会走的更远。

  记者:国家提出的让三亿人学会滑雪的宏伟蓝图,为冬季项目大众化普及提供了前提和方向。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地区的孩子(包括上海飞扬冰场小朋友),都是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这个项目的极致魅力。但在您看来,最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杨扬:配合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全国各地都有相关政策出台,也让我看到了项目发展的环境。但对我们来说,冰场经营并不是大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关键。如何培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管理冰场,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记者:在产业时代,冰雪也是最适宜进行市场开发的项目,雪上的旅游,装备、培训以及冰上项目表演、赛事、培训等,但感觉现在大部分的都在喊口号。

  杨扬: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资本涌入体育产业,目前还都是买各种版权比较多,切实落在老百姓的投资并不多,大众消费的体育项目也不是很多,所以一时咱们老百姓还感受不到什么。慢慢来,有些项目需要时间,我觉得再有两三年,可能会看到不同。做基础工作,现在看不到,但后几年会发力。

  记者:看您真的是精力充沛,在您的事业版图是如何分配的呢?有想过某一天自己退居二线吗?

  杨扬:其实这两年,尤其是近些年,自己做了企业、当了母亲之后,事业一直在做减法。很多不太相关的工作,能推的就推掉,所以你很少能看到我上节目,活动也是能少就少。而且当了妈妈之后,想多点时间陪伴孩子。其实做企业也像当妈妈,你需要负你应负的责任,因此暂时还不太可能考虑退居二线。

  但不退居二线并不是要操所有的心,也没人能做到。我未来的精力更多是培养团队上。记得在去年开始申办工作之前,我对冰场的管理团队说,我要忙申办的工作了,冰场就交给你们了。结果冰场运营的不错,年轻人得以发挥和成长,这也是我放手后的意外收获吧。以前自己是当爹当妈的一个心态,什么东西都管得很细,年轻人不太能成长。去年被逼无奈,但逼出了一个好的结果。目前冰场的日常运营不用我操心了。我也可以分一点时间和精力陪陪孩子及国际组织的工作。

  来源:明日体育BANK

【责任编辑:刘亚楠】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