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公益中国九人行——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大型融媒体互动访谈栏目开播。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近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如今,随着“非遗热”的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为了近期公益界和艺术界的焦点话题,持续吸引着各方关注。
传统文化怎样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生活?非遗文化如何进校传承?怎样传承工匠精神?5月25日下午,由新华网联合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公益中国九人行——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大型融媒体互动访谈栏目接档来袭。节目现场九位专业人士从自身的经历谈起,围绕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问题,共同探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文化传承人孔祥泽先生的入室弟子、北京市曹氏风筝工艺坊负责人吴同泰,由曹氏风筝的起源与特色讲述传承风筝文化的关键。吴同泰表示,在传承过程中,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把风筝作为一种纯技艺来传承,实际上这也是中国非遗项目传承里的一个致命弱点。风筝传承,首先传承的是风筝文化,其次才是技艺。好的非遗项目,本身支撑的也应是文化,不完全是技艺,就像中国人经常讲的做人道理一样:先学做人,再学艺。
在吴同泰谈到风筝文化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时, 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会理事真传计划发起人吴海蔓表示,非遗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根和芽对接的最好的载体。真传计划发起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更好的伴随孩子们成长。家长或者启蒙阶段的老师,要着重谈教传道,而不是单单在技艺方面传承一些坐标系的指导。要让孩子们具备这种中国式的思维,具备中国古人的品德,要像对待一个中国孩子成长那样,传承非遗文化。
“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针对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海霞表示,非遗传承的核心就是搞懂什么是真正的非遗,把所谓的创新设计用一些替代的材料,机械化电脑制作的衍生品都作为非遗,这不是我们的保护对象。我们的保护对象是原生态的、原滋原味的,应该符合生产性保护的原则,一个是本真的材料,一个是传统的工艺流程,这些底线不能突破。
在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副所长,非遗进清华项目负责人,陈岸瑛博士针对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普及问题做重要讲解。他表示,文化传承需要真正解读传承的人,传承人应提高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来真正激活传承的灵魂。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目的是让传承人到院校学习,比如我们的非遗进校园计划就是让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在一个综合性的氛围里面接触很多优秀的大师,并与同学互相交流,让大家真正领悟到传承文化的核心,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当前,社会古琴学习乱像丛生。对此现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代表性传承人王迪先生的入室弟子,管派古琴第三代传人任景利表示,学弹琴容易,弹好不容易。中国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需要静下来,长期积累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从小接受的文化,就是叫文化的根,我们有责任把古琴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古琴需要综合修养,绘画、音乐、文学等多方面的艺术融入到古琴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我的老师有一个遗愿,让古琴进大学,这也是我回国的初衷。
“京剧启蒙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京剧音乐艺术大师汪本贞之女,北京少儿京昆艺术教育学会会长汪锦生表示,现在年轻人总觉得京剧很古老,离自己太远,而且很小众,听不明白是什么。其实京剧和传统文化都是咱们老祖宗流传下来,既然能流传下来,就有它的道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要用教育的手段来解读,需要激发孩子兴趣,大力培养既懂京剧又懂教育的老师,才能让京剧走进千家万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书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著名评书家王封臣从自身的经历讲起,把自身在非遗文化传承路上的创新结果与大家分享。王封臣表示,传统文化能够教化人心,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更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教化,教化是属于润物细无声的,这就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最大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教化人心。评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潜移默化里就让他们接受了我们中华的文明和中华的价值观。
“梅花是一种文化遗产,做好梅花文化的传承人”。“梅花院士”陈俊愉教授之子,北京园林学校教授表示,梅花是一种文化遗产,无论是诗词、绘画还是古琴。梅花是自然界的君子,梅花的抗寒斗雪,映射着在人生当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君子。一个是自然界的植物,一个是人,但他们的共鸣是一样的。所以在中国的文人墨客当中,或者在整个中国人的心目当中,梅兰竹菊四君子,它们是自然界君子形象的符号。这对于梅花文化的普及,对于提高我们的人文水平和道德水平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非遗文化传承,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老人口传身授。对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爷爷奶奶一堂课基金主任贺永强表示,艺术不只是塔尖上的文化。在四川,有一位老人,曾经是村里的干部,带领村民修水利工程,那条河解决了四川西北500万人喝水的问题。当他跟我们讲他人生经历的时候,感觉他一下子回到了18岁的状态。一个人的奋斗,一个人集体主义的精神,对自己那方水土的热爱变成行动以后,对他人是有感召力的。这就是一种文化,虽然不是一种塔尖上的文化艺术形式,但它是一种为人的文化。
节目最后,嘉宾们倡导公众了解中国匠人精神,了解中国真传计划。通过在线报名来到现场的自闭症研究机构代表、自闭症患者家长代表、媒体代表以及普通的志愿者与嘉宾们进行了互动。
“公益中国九人行”是由新华网公益频道与新华善举基金联合打造的大型多媒体互动公益栏目,通过关注不同主题,每期邀请九位行业专家和思想者们就公众关注的公益热点话题、公益现象展开探讨和研究,采集大量案例和数据、形成行业报告,通过不定期的线上线下互动和新媒体融合手段的发布,碰撞公益智慧,传播公益理念,引领中国公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