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慈善公益报
为保障我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公益组织等都进行了努力与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这些努力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真正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政府部门、农村学校、社会公益组织等关爱留守儿童的观念与行为亟待升级和完善。
就政府部门而言,须从关爱政策升级为国家战略。民政部日前宣布,我国首次启动统计留守儿童底数,为实现精准帮扶提供准确数据。摸清全国留守儿童的底数,为他们建立帮扶档案,这无疑对留守儿童之痛能够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然而,真金白银撒下去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放下维系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上的各种政策,教育的、医疗的、住房的等等,哪一个环节掉了链子,都有可能让这项帮扶留守儿童的工作停留在救急层面,留守儿童的伤还在,痛依旧。长痛不如短痛,在真金白银之外,更需要加快实现城乡一体的共享发展,这才是化解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目前,尽管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公益组织等“精准关爱”已经开始发力,但是真正做到“精准”仍然任重道远。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逢年过节组织慰问看望,仅仅是“节日性”问候,而缺少日常性的帮扶与关爱;有的公益项目组织捧着“爱心”上山下乡,但是时间太短,以至于还没有熟悉情况,大学生、志愿者就已匆匆离开。问题并非出在关爱资源不足上,而是我们的社会救助结构有缺陷,帮扶的形式感太强。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公益组织等,关爱留守儿童都应该摒弃“形式思维”,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地笼统关爱,更不是忽强忽弱、乍有乍无的随机爱心,而是真正融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与呵护。
从长远来看,需要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思考,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基础性社会保障工作,出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购房的制度性举措,让留守儿童能随着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到城里接受教育,实现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有学可上,打通农村留守儿童有条件进城生活之路。同时,政府部门要在摸清留守儿童底数的基础上,对帮扶对象、帮扶举措、帮扶责任等,建立切实可行、一目了然的帮扶台账和责任清单,压实帮扶责任,推动帮扶举措真正落地,见到实效。
其实,哪个孩子不眷恋父母的怀抱,又有哪个父母不愿意在孩子牙牙学语中感受快乐、在孩子茁壮成长中享受幸福?既然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撕裂不可能在短期内填平,既然“霓虹灯下你们身影迢迢,乡间的小路我们形单影只”的分离无法在短期弥合,那么,就让我们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精准关爱”,以他们渴望的形式去抚慰和关爱。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系统谋划、精准推进,才能让留守儿童拥有美好的明天。
评论员 马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