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微志愿 > 正文

中国年轻人尝鲜“间隔年” 义工或支教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4-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重庆志愿者微信:cqzyfw

  孙晓在肯尼亚贫民窟和孩子们在一起。(资料照片)

  起初,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孙晓想象的非洲是“发黑的臭水渠、倒在路旁的病人和苍蝇众多的鱼摊”。没想到,2015年到肯尼亚参加“中国间隔年计划”一年后,她对笔者所描述的景象是“贫民窟里精神矍铄的涂鸦匠人、热情的民族舞演员和孩子们好奇的大眼睛”。

  孙晓参加的“中国间隔年计划”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的社会公益项目,帮助即将毕业的年轻人在国内或去海外进行为期3到12个月的异地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继续深造或工作前暂时摆脱原有轨迹,既体验异乡文化,又增进自我了解。2016年的“中国间隔年计划”招募将于4月15日启动。

  一段思考未来的时间

  去年,“中国间隔年计划”资助了8名青年人,他们分赴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地做义工、支教、打工或旅行。

  与孙晓一样,廖小涵也是8位青年人之一。她告诉笔者,尽管大学时阴差阳错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是尽心学习,完成了学业。成绩优异的她获得了保研资格,正当全家都为此开心时,她心里却充满迷茫,“这真是我想要的吗”?

  “中国间隔年计划”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生活。2015年10月中旬,在资助之下,她选择去印度特蕾莎修女仁爱之家做义工。

  在印度的几个月,她每天跟着修女们照顾“儿童之家”的孩子们,给他们喂食、换尿布,陪他们唱歌,做游戏。廖小涵直言,修女们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她感受到“爱、感恩和使命”。

  “回归简单和幸福”。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中国间隔年计划”发起人乔新宇这样总结项目的主要目的:“我希望年轻人不要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可以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思考一下自己未来想做的工作或者人生的意义。”

  从国外蔓延到国内

  “‘间隔年’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所所长邓希泉认为。

  “间隔年”这一概念源起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1972年,一个名叫“间隔年活动项目”的组织在英国诞生。

  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间隔年”已发展得比较成熟。近几年,该活动在美国也逐渐流行起来,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推崇和高校的支持。

  在中国,“间隔年”在青年人中日渐火热。2009年《迟到的间隔年》一书出版,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2009年末,豆瓣网友自发组队,成立了“间隔年旅行网”;2014年,乔新宇联合一批人发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2015年,“中国间隔年计划”启动。

  仍需克服参与者疑虑

  作为一个新兴理念,“间隔年”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在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回国后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很多大学生不敢贸然选择“间隔年”。

  邓希泉认为,目前国内配套制度的不足,让间隔年的实施面临一些困难和风险,因此需要有风险意识和进行正确的评估。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回应说,目前基金会正在调整推广计划,从筹款、传播、推广,到资助、实施,力求稳定地发展与推进。

  尽管面临困难,但“间隔年”前景可期。廖小涵就是在间隔年里,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现在的她在一家非政府组织工作,立志投身公益事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程钰、蒋子月、李宇阳、刘少华)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