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评论 > 正文

“食物银行”微慈善成就大责任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1-06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百家食物银行”正式启动。今后将于传统节庆和特定日子开库济困,向困难特殊群体派发大米、食用油等粮食爱心包。这是广州开创探索的又一个新型救助方式——困难家庭、群体食物援助。“百家食物银行”将在首期10~20个社区内每月定期开库,通过安排企业志愿者参与开库日的物流配送、现场派发以及上门探访,为2000户的家庭提供以月为周期的食物援助。

  “食物银行”这样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概念,其实早已在国外运行多年。在欧美发达国家,浪费与饥饿是两个并存现象,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便自发组织起来成立“食物银行”,将剩余食品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那些忍饥挨饿的街头穷人。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帮助了穷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食物银行”又不完全是国外“舶来品”,比如广州这家食物银行采取逢年过节开库济困的方式,与古代赈济贫困的慈善传统一脉相承。直接派发粮油等实用物资,除了是一种慈善传统的回归之外,更是现实济困的实际需要。有慈善人士调查发现,在很多困难家庭中,大多数现金开支都留给了医药费等“刚需”,因而不得不在食物上节省。因此,对这些家庭来说,小小一包米、一瓶油,正是雪中送炭。

  任何慈善方式,都应当有常态化、长期化的模式考量。食物银行在国外运作多年,也是我国传统慈善文化的传承之举,更有必要建立好常态机制,让这一广受欢迎的慈善模式行稳走远。

  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公众的力量。“食物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减少浪费,而相当多的浪费往往发生在居民的家中、食肆的餐桌上。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居民了解这一慈善模式,鼓励他们将富裕的食品捐献出来。一包米、一瓶油,是大多数人都力所能及的范围,“小额慈善”具备更为广阔的群众基础;比起直接捐款,粮油等实用物资都是实物,“看得见的慈善”,更有利于获得社会认同而聚拢人气。

  另一方面,还要借力商家,形成良性循环。从国内外现有的“食物银行”运营经验来看,对接大超市等商家是主流模式。这些大商家拥有充足稳定的物资储存,同时又经常需要处理临期食品。为了不造成浪费,鼓励商家将临期食品捐赠给更有需要的社会人群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此前,广州已有超市试水将临近到期食品作为慈善捐赠品,分发给养老院。要进一步吸纳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食品银行”项目之中,还可通过捐赠活动冠名、爱心包广告位等方式适当给予企业回报,让“食物银行”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张涨)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