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董鲁皖龙
本报讯(记者董鲁皖龙)“近些年,社会上有些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了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场面、不讲效果,有乐无教、流于形式的情况。”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该校党委副书记吴付来说,面对志愿服务浮躁、功利的现象,青年学生从承担的第一份志愿服务工作开始,就应树立“好事久做、难事长做、虚功实做”的价值观。
“雷锋同志‘3月5日来,3月6日走’的现象,说明志愿服务形式化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人大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认为,一些志愿者没有专业特长,缺乏培训,难以长久坚持下去。搭建整个社会的志愿平台,培养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是增强志愿服务持久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魏娜看来,现在的青年人自主意识非常强,传统的行政动员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足,因而“要把自愿和动员结合起来,着力发掘品牌项目,吸引青年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