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青年志愿者
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如何更广泛、更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当前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东营市东营区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一条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子,推动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创建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广邀党员干部群众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打造升级版的“志愿者之城”。
一
以组织领导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构建起具有东营区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领导体制。
强大的组织保障是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成了党建统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城乡一体、保障完善的具有东营区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下设综合保障、培育推进和党员先锋3个工作组,相继成立区志愿服务管理中心、区志愿服务总会、区志愿服务宣传联盟,各镇(街道)、社区(村居)相应成立志愿服务日常管理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运行终端和基层组织管理网络,构筑起全区分级指导、分类管理、统分有序的组织体系。
二
以党员领导干部为先锋,推动形成领导带头示范、全社会志愿接力的良好局面。
把领导干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作表率、当榜样作为践行宗旨、引领风尚的有效途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志愿服务,坚持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以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认领微心愿、“关爱环卫工酷暑送清凉”等志愿服务活动。制定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的方案、考核办法、管理制度等,把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分领域创设服务载体,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层层压实责任。建设党员志愿服务阵地,规范建设覆盖区、镇街、社区村居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站(室、点)251处。大力倡导“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志愿服务组织、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名志愿者”的理念,将党员志愿服务作为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服务的力量引领,建立了覆盖全区党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注册党员志愿组织达340个,志愿者逾7600人,党员干部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率达到100%。坚持“一名党员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党员志愿队伍带动一个社会志愿队伍”,实施“将党员培养成志愿服务队伍带头人、将非党志愿服务组织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工程,把志愿服务队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三
以培育志愿服务组织为抓手,提供更多人力资源,扩展参与社会治理广度。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单独组建、联合组建、行业组建、项目组建、功能组建等原则,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团队)795个,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和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双重管理指导培训。高标准建设了东营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对接、注册辅导、项目支持、场地场所、能力建设、信息共享等服务,现已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33家。在探索社区便民公益金支持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上,设立社区志愿服务专项经费300万元,以公益创投、项目补助等形式支持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制定志愿者骨干“种子计划”,建立多层次的志愿者骨干培训体系,研发志愿者培训教材,采取课堂授课、现场教学、案例模拟、专题讨论、志愿者领袖沙龙、志愿领袖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培育志愿者骨干1000余人,形成志愿服务核心团队,保持了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旺盛的生命力。建立志愿服务推先树优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身边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每年评选一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吸引更多的群众聚集在典型身边,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现有1个社区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0个志愿服务社区(组织)被表彰为省、市级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组织),300余人被评为国家、省、市、区级优秀志愿者。
四
以“固本行动”为基点,建阵地强管理,强化参与社会治理的规范化。
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机制,打造志愿服务阵地,畅通拓展招募渠道,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建立了经常性与应急性相结合、社会化和组织化并举的招募机制,规范志愿者招募的标准、条件和流程。建立全区统一的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加强志愿服务日常管理,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建设东营区志愿服务网、配套“志愿东营区”手机APP应用,实现了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和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考核全区统一化。从今年4月份志愿服务平台正式运行以来,在平台注册的志愿者18000多人,完成活动次数20000多次,累计时长35万多小时,网站和手机APP每天平均访问量达6000人次。按照有办公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经费、有制度、有记录、有氛围的“七有”标准,各镇(街道)建立了志愿服务中心,在271个社区(村居)、学校(医院)设立志愿服务站(室),在117个居委会、404个居民小区建立志愿服务点,在各服务窗口、办事大厅、商场超市设立志愿服务岗,在学校、商场、车站、风景区等周边人流密集地建立30处街面志愿服务岗亭,基本做到了志愿服务站、点(岗)全覆盖。
五
以专业服务为方向,深入开展专业型志愿服务,扩展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
坚持把专业型服务作为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卫计、司法等行业主管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优势,依托现有的行业组织、专业协会组建了涵盖医疗卫生、法律援助、信访稳定、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心理咨询等诸多领域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108支,基本建成横向联系各行业系统、纵向覆盖到城乡社区(村居)的专业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为群众提供各类专业型服务。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志愿服务培训体系,采取短期与长期、专业与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党校、就业联动中心等载体建设了23处区级志愿者培训基地,招募志愿培训讲师100余名,累计组织开展各类相关培训100余场次,培训志愿者5000余人次。充分利用区直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和资源举办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培训班。利用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对志愿者进行初级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志愿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六
以项目化运作为基本推进方式,整合各方资源,让志愿服务更具生命力。
项目化运作是推动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东营区走在全省前列的一项志愿服务工作。出台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建设的意见,依托东营区志愿服务手机APP项目备案登记平台,开展全区志愿服务项目征集活动,将征集到的500余个惠民志愿服务项目按类型进行整理,纳入全区志愿服务项目库。按照“征集、评估、发布、实施、考核、表彰”六步走,对确定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公开发布和现场领受,由项目承担团队签订项目承诺书,规定实施周期,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区项目考核组实地考核验收,实施情况在志愿服务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施品牌化培育工程,本着打造传承百年志愿服务品牌的理念,东营区在国家商标总局成功申报“最美东营人”志愿服务版权保护。在“最美东营人”志愿服务品牌统领下,打造了112个志愿服务子标识,涌现了“暖心 ”“红星365”“九二三联盟”“芦花飞雪”“暖阳先锋”“孺子牛”“助美史口”等一系列亮丽品牌项目。在近两年国家、省、市各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寻访抗战老兵”等一批金、银、铜奖项目不断上榜。
七
以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为推手,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机制。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创作志愿服务宣传片、微视频、讴歌志愿服务的文化文艺作品共198件。出台志愿者管理办法,制定了志愿者星级评定、经费保障、信息记录、激励保障等制度,对志愿服务的管理审核、积分回馈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回馈激励机制,以参与商家种类多、覆盖面广、平台运行规范、操作便捷等特点,在全省范围内具有首创性。出台志愿服务爱心商家管理办法,成立爱心商家联盟,目前已招募爱心商家300余家,不断完善手机APP及PC端积分兑换模块,已实现APP端爱心商家地图展示功能。将志愿服务记录与就医、干部提拔任用、信用记录、享受公共服务、志愿者评选表彰挂钩。把志愿服务纳入各级各部门单位、党员干部考核内容,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区镇两级财政经费保障基础上,探索志愿服务组织承接相关服务项目、鼓励社会捐赠资助等经费筹集措施,形成了“财政保障,社会支持”的经费筹集模式。实施东营区志愿者保险示范项目,为注册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期间提供风险保障。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东营区社会治理强有力的抓手,民主参与的有效渠道,民生服务的重要补充,城市名片的生动载体,品质生活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