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方守旧的土地,一个年轻稚嫩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后者如何能撬动前者并将活力注入其中?
整整3年,山东大学核桃小舟团队以公益的形式持续介入,将商业模式、矩阵管理、产业链、附加值等新鲜词语带入济南南部山区的核桃种植农户家中。变化显而易见,主要对接的17户农户的实际收入提高了近百分之四十。
这场小而美的创业实验至今已载誉良多,先后获得2015年“希望工程激励计划”一等奖,山东省第二届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山东省金奖、全国银奖,以及2016年灵青公益创新挑战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小舟意味着承载,我们希望承载的是更多农户真真切切的致富梦。”“核桃小舟”现任项目经理、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专业武育楠这样解释。
农户的核桃难题如何破解
团队最初选定“核桃小舟”这样一个项目实属机缘巧合。
2014年上半年,团队创始者在校园附近注意到几位卖核桃的农民,他们以种植核桃为生,却因核桃品种差、销路闭塞而收入微薄。团队中一名家在济南周边的成员讲述,自己家乡也产出核桃,那里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纯粹出于帮助他人的公益心以及成员熟悉核桃产品的契机,核桃小舟团队就此成立,分赴济南南部山区各村庄,开展深入调研。
伴随调研的深入,核桃种植农户遭遇的诸多难题一一浮现。
以济南市西营镇夏家村为例,该村约有150户,常住人口五六百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管理核桃种植的多为中老年人。当地主要核桃品种为厚皮核桃,小部分为新疆核桃和香玲核桃。
调研结果并不乐观:厚皮核桃价格低,剥皮未去壳的老核桃价格仅为每斤6~9元,其出仁率仅为40%,低于薄皮核桃的50%;种植的土地大多分散,难以管理;青皮核桃用催熟剂乙烯利浸泡可以脱得更干净,但有损核桃产量且对人体产生伤害,青皮随意丢弃还会污染环境;虫害、冻灾、松鼠偷吃等都会影响当年的产量。
收入账、环保账……摊开农户经营账本,年轻的队员们面露难色,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团队最初的想法是将核桃拆分销售、综合利用,并将这种方式同农户生产、市场需求对接,把核桃分为四部分——核桃壳、核桃仁、分心木和青皮,分别进行加工、销售,由此提高农户收入。
但在随后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受制于技术、资金等原因,核桃壳无法进行周全加工,核桃仁的市场竞争又过于激烈,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团队遭遇瓶颈。针对这种情况,山东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研究所副教授陈沪宁提出了相关建议,“核桃小舟”最终选择将分心木和青皮这两个常被丢弃的部分确定为发展重心。
在种植农户传统的处理过程中,分心木通常不加以利用,青皮也作为废弃物堆积在路边,任其腐烂,汁液渗透到地下水中,成为济南南部山区的一大污染源。
“核桃小舟”项目开始着手于独立开发分心木茶产品,并组织青皮回收用来制作染料,延长核桃产业链。由此,团队思路经历了一番转折,团队命运也转危为安。
公益创业运营资金来自各种创业大赛
在创业思路真正落地的过程中,核桃小舟团队的经历不无坎坷。
凭什么让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相信你——创业团队遇到了头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坎儿。回想刚开始运作的时候,武育楠和成员们曾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介绍团队的发展新途径,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陌生学生的帮助。
直到他们买了路边一位老妇的核桃,接着通过老妇的指引来到北道沟村村支书的家中,经过坚持不懈和恳切的沟通,最终赢得了村支书及村民们的信任支持。
“现在每次下乡,村民们见到我们都很热情,还会塞给我们几大袋自家种的桃子、梨。”武育楠翻看着手机里下乡的照片开心地说。由最初的不信任到如今亲人般的相处,这个磨合的过程让团队成员们深深感慨做事不易。
此外,以项目组的形式帮扶个体农户的计划在现实中意外碰壁。
团队成员发现,一方面以项目组形式与企业、市场对接存在很大难度,另一方面分心木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在济南市区调研过的中药店中,仅有一家售卖分心木这种泡水喝的药茶。
“当时,我们到商店、药店介绍分心木茶产品,有人会直接把我们赶出来,他们认为所谓的项目组就是做传销的。”武育楠回忆起来颇感无奈。压力之下,公司化项目运作的计划应运而生:2015年4月,济南创农商贸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经历与个体农户合作帮扶到与合作社合作的公司化运营模式的转变,最初的公益设想在摸爬滚打中逐步完善。团队从分心木的销售与推广入手,开辟细分市场,同时进行核桃青皮的处理与加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核桃综合加工产业链。
这条学生创业之路注定不会太轻松。在青皮回收利用方面,团队尝试为核桃农户们联系合作社,起到搭桥沟通的作用。但由于回收利用青皮理念缺失,济南的青皮加工染料厂非常难找,之前曾与“核桃小舟”合作一年的染料厂位于江苏,地理位置不利对青皮产业形成很大制约,努力争取到更合适的青皮合作社一度成为核桃小舟最重要的任务。
与此同时,团队扮演着分心木茶产品销售商的角色。为了提高分心木茶产品的可信度,武育楠与团队成员东奔西走,最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焕新的帮助下,得到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具的分心木功效认证,并联系一些影响力大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项目存在的最大难题还是推广产品。”武育楠坦言。
除此之外,武育楠正在带领团队尝试更有效的销售方式: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开网店扩大销售渠道,争取开拓更多市场。课余,他们还会在社区和校园内摆展台,免费分发分心木茶,以此提升产品使用度和知名度。
很多人好奇,团队注册公司和确保自身运营的钱从哪儿来?这帮年轻孩子的答案是比赛,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赛事,只要有机会,他们会踊跃参与,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创业团队的资助。
2016年,在去上海参加“灵青公益创新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火车上,武育楠和搭档一刻不停地背稿背了整整4个小时,比赛现场,两个人自豪地介绍着“核桃小舟”的成果,沉着答辩,最终获得了铜奖,这一投入并为之奋斗的过程,让武育楠深深着迷。
无论干什么事情、扮演什么角色,“核桃小舟”的初心始终未变——坚守一颗虔诚的公益之心,去帮助更多人。
不改公益初衷,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为项目经理,武育楠认为成员的挑选对于整个团队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做公益有充沛的热情,技术小白或性格内敛都没问题,但一定要真正热爱我们所做的事,热心公益”。
目前团队内拥有15名成员,涵盖大一到大三不少学院本科生,成员来源除了管理学院,还有化学院、文学院等。为了项目顺利进行,需要团队成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与校园外的合作社、农户商谈,到社会上推广产品,每周还会在不同校区开例会,事务繁多,经常出现忙不过来、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一个人若没有热爱的驱使,很难担起这些繁杂琐碎的工作。”武育楠说。
按照设想,“核桃小舟”希望能帮更多农户卖出更多的分心木和青皮,并争取随着项目的推进把核桃壳、核桃仁这两部分综合产业慢慢做起来,希望能继续这种可持续的公益模式,还希望每位成员能够更加懂得公益的精髓。
在每一份PPT展示中,总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核桃小舟,与农户共同成长。在武育楠看来,“做公益团队的过程中,最受益的并不是得到帮助的人,其实是团队成员,是我们自己”。
以她个人为例,因为投身“核桃小舟”,她不仅帮到了核桃农户,更是极大提高了自己的表达和随机应变能力,从一个不善言辞的内向女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她感恩”核桃小舟”,更感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