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79岁的北京退休老人蒋光辉如今最大的心愿,是在80岁之前见一见自己通过“希望工程”资助过的11个孩子。
他家中的柜子里一直存着一袋花椒。这是20年前他收到的一份礼物。
云南的贫困失学少年雀闰忠接受过他的资助,为了感谢“恩人”,他翻了几座大山,采到了大颗的优质花椒,寄给了蒋光辉。老人舍不得吃,一直放到今天。
现在,蒋光辉资助过的孩子都长大了。他关心他们去了哪里、正在做什么事情。
1994年的一天,蒋光辉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开展“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消息。他决定将3个月的工资2100元捐出,委托中国青基会联系贫困孩子以及分配资金。
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希望资助少数民族的孩子,以加强民族团结;二是希望受助的是女孩。
他说,在山区里,“女孩子读书无用”的观念流行,很多女孩子早早嫁出去,一辈子也没出过大山。
后来,他从中国青基会寄来的卡片得知,这2100元先后资助了云南省的10个孩子。其中,6个女孩赵丛丽、叶欧、娜迫、雷启玲、陶永艳、董月娥和1个男孩雀闰忠是少数民族,孙平英、龙玉芳两个女孩是汉族,另一个男孩杨朝虎的民族情况已不可查。
此后,蒋光辉又分别给雀闰忠和贵州省的苗族女孩杨成秀各资助了400元。
让他遗憾的是,资助的11个孩子,除了孙平英、龙玉芳还有联系外,其他孩子都失去联系,有些甚至从未联系过。
孙平英的父亲孙炼洪收到捐助后,就给蒋光辉写了感谢信,信中提到,家中供养大儿子上学已很困难,小女儿能够上学,多亏了这位“大恩人”。蒋光辉回信表示“只是做了件普通的事”。
此后几乎每两个月孙炼洪都会来信,聊聊村上变化,聊聊家庭农作。蒋光辉在回信时,会在信封中装入一枚邮票,不希望给这个家庭增加邮资负担。
孙平英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在家务农。后来,她和丈夫在镇上开了一家点心店。逢年过节,她都会打电话给蒋光辉问好。
另一个女孩龙玉芳的父亲也给蒋光辉写过几封信。龙玉芳考上高中后,给蒋光辉写信报喜。蒋光辉主动提出每学年给她资助2000元,并希望龙玉芳能考上大学。然而龙玉芳读完高二上学期后,就外出打工了,将剩下的1000元寄还了蒋光辉。
2012年,74岁的蒋光辉到云南看望了孙平英和龙玉芳。30多岁的龙玉芳抱着老人,哭得像个孩子,孙平英也红了眼,哽咽地说不出话,一遍遍地叫着“恩人”。
2016年,孙平英的点心店规模越来越大,从镇上搬到县城里。她邀请蒋光辉再来看看。孙平英忙里忙外,给蒋光辉夫妇买衣服和鞋、买云南特色小吃,还带他们去理发。
“真的把我们当亲人照顾。”蒋光辉有些过意不去,住了一周准备回家,却被孙平英硬留了一个月。她说:“这里空气多好啊,您就享享清福吧。”
孙平英的亲戚们听说了他们的故事,都忙着请蒋光辉吃饭,感慨孙平英“碰到好人了”。
回京后,蒋光辉越发想念曾资助过的11个孩子。他翻出以前的资料,一遍遍地念着卡片上的这些名字,想象每个名字对应着怎样的面孔,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今,蒋光辉最大的愿望是,80岁最后去一次云南,找到这些孩子,和他们都见一面。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这些孩子现在都应该成家立业了,希望能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如果他们有困难,我还要继续帮助下去;还要告诉他们的孩子,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有机会见一见自己23年前通过“希望工程”在云南、贵州资助的11个孩子,是79岁北京退休老人蒋光辉最大的愿望。如果您知道文中提到的这些孩子的线索,请跟我们联系,电话:13905147979,也欢迎您在留言里谈谈您的看法——记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