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修的是路,富的是民,树的是碑,连的是心。”这不只是贫困地区的一条标语,更是贫困群众的心声,也是交通精准扶贫的真实写照。“十二五”期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设了6.6万公里国省道和36万公里农村公路,打通多条“断头路”和“瓶颈路段”。贫困地区“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有效改观,许多贫困地区几代人“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精准规划:“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公路修到家门口,小康生活在招手。”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改建后的两条农村公路和一座水泥桥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以前肩挑背扛的历史一去不返了。”安溪潮村党支部书记彭灵贤感叹。
64岁的安溪潮村贫困户谭信显边走边对记者说:“以前村里都是泥土路,交通不便,出门要穿雨鞋,今年村里公路修好之后,生产生活方便多了,出门也可以穿布鞋了。”
沿路往村口走,记者看到远处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凉亭,走近才发现,原来是安溪潮村的公交车停靠点。村民可以在此搭乘公交车去往镇上。“现在出村也方便了,安溪潮村至新政镇的公交每小时一班,中途停5站,票价为6元,单程约40分钟。”靠站等待乘客的公交车司机黄中华说。
“以路为先,精准规划,仪陇正在织一张交通扶贫的大网。”仪陇县副县长李涛表示,近年来,仪陇县把交通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先手棋”,围绕“出境通道高速化、干线公路快速化、农村公路网络化”的目标,实施了国省干线畅通联网、县乡公路改善提升、通村水泥路建设等工程,精准规划,实现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目前,仪陇全县通车里程49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国道139公里、省道273公里、县乡道569公里、通村公路3900公里。高速公路和国道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通村水泥路里程是“十一五”末的4.5倍。
精准疏通:既通“大动脉”又通“毛细血管”
“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因“树浓夹岸而苍翠成溪”得名,是四川省脱贫攻坚88个重点县之一,现有214个贫困村,7.6万贫困人口。
75岁的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村民陈永发以种植红心猕猴桃为主要营生。以前道路不畅,猕猴桃成熟后要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集中采摘,并雇人肩挑到镇上去售卖。2013年农村公路修通后,商贩会直接开车到田间地头收购,单运输成本就比以前约节省4000元,年收入可达1.2万元。“现在交通方便,不用再雇人肩挑,也不用再担心猕猴桃卖不掉烂在地里了。”陈永发说。
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表示,近年来,苍溪县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实现了100%的建制乡镇通柏油路、100%的撤并乡镇连通出境路和100%的村通水泥路“三个百分之百”,打通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血脉通道”。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琪表示,“十三五”时期,四川交通运输部门将以打通对内对外联系的“大通道”、畅通与大通道联系的“大动脉”和服务广大农村的“毛细血管”为重点,补短板、兜底线,强力实施交通精准扶贫攻坚。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1.6万公里,建制村通达率和乡镇通畅率分别达到99%和96%,建制村通畅率达到86%。其中,内地贫困县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三州地区油路通乡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硬化路通村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阿坝州率先在三州地区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
精准筹资:让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交通运输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领域,也是实现脱贫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07万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398万公里,全国新增5000个建制村通公路,840个乡镇和7.8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国仍有4个乡镇和826个村不通公路,西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为81.6%。
“早期建设的农村公路受资金制约,只能按照‘先通后畅’的原则建设,技术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安全防护设施不足。”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农村公路处处长杨国峰说,部分以村委会主导、村民投工投劳方式修建的村道,只是解决了晴雨通车问题;随着农村交通量的快速增长,现有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和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任务也更加繁重。
杨国峰提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大,但地方各级财政有效投入不足,加之养护任务日益繁重,资金缺口巨大,交通运输仍是制约贫困地区致富奔康的“短板”。下一步,要让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更好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范振宇表示,未来将完善适用于贫困地区发展特点的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标准体系,并探索建立交通扶贫部省联动机制,通过共建方式加快构建农村地区交通网络,力争到2020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公路。
此外,为了提高交通扶贫支持政策的精准性,交通运输部还将制定“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差异化支持政策,并在实际操作中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