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玥
近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在广州举办全国首届志愿服务师资培训班,学员多是各地团校的志愿服务培训教师、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在培训导师的选择上,作为承办方的广州志愿者学院煞费苦心。“基本上把志愿服务领域里的顶尖专家一网打尽”,在开班仪式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这么评价导师团。
导师名单上,多是国内志愿服务研究领域顶尖学者,沈杰、陆士桢、谭建光等,群星闪耀。也有像白岩松这样的公众人物,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身体力行各项志愿服务工作。还有的导师在名字背后,标注了“学员”这样的双重身份。
露八颗牙和露六颗牙有区别吗
志愿行动与志愿的心,哪个重要?露八颗牙和露六颗牙有区别吗?
培训班上类似有意思的追问很多。首届志愿服务培训,被导师白岩松称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根点亮其他群体的火柴”。“火柴们”填充了报告厅里的角角落落,慕名而来的志愿者只好挤在调音室里。
“不单是分享技能层面,而是,直指人心。”一位学员在听完白岩松授课后有这样的感受。
从单纯的志愿服务行为演变到带着体温的志愿心,白岩松举了个例子开场,让全场笑声阵阵。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提出了“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句口号。“八颗牙”的微笑仿佛成为志愿者的标志。“培训出来的笑容和真的笑容区别很大。”白岩松坦言自己很怕“八颗牙”这件事。
志愿服务需要培训么?当然需要。但培训是为了“化有形为无形” 、“从志愿行动到志愿的心”,目的是为了转化成最舒服、最自然的一种情感表达。
“志愿服务一定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行为,是人和人之间没有距离,心与心之间没有距离,发自内心的微笑,露八颗牙和露六颗牙没有区别。”每个人的笑容都不一样,但服务别人的心是一样的,这是培训的最终目的。
志愿的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平等,在助残志愿服务方面,这点尤其突出。广州市团校校长、广州志愿者学院院长邱服兵在分享时也特别提及。很多导师的观点在这场为期一周的培训里,殊途同归。
助残志愿者讲究专业化,帮助盲人朋友应该站在右边,比如过马路的时候,需要让盲人朋友站在安全的地方,要靠近道路的内侧。推轮椅时,上坡、下坡都有技巧,包括怎么样安全地过一个障碍物,这是专业的志愿服务行为。
“如果一个助残志愿者不接受培训,场面肯定极为混乱。”在邱服兵看来,这些专业行为的前提是要有一颗志愿服务的心。比如,在服务一位残障朋友时,首先要咨询他是否需要帮助。
“很多志愿者遇到残障人士,看人家行动不便强行提供帮助,一下子爱心爆棚。”残障群体首要的需求是平等和尊重。“去除掉到达残障人士身边的时候那种爱的怜悯”,这是白岩松的态度。“志愿者需要技能培训,但内心技能的获得需要更长时间。”
广州街头体验:如何接近流浪汉
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达,服务他人的需求自然激发。在培训班上,谈到广州的志愿服务培训时,很多人喜欢用一句“有钱,学不来”一带而过。
有学员发现,离授课地不远处的一家拉面馆门口,贴着“环卫工人和残疾人进店吃面半价”的爱心标示。首届培训班选址广州,让全国各地小伙伴对这座城市多了些“取经”意味。从软性条件出发,广州可以,其他地方行不行?
培训班开始前的那个周六,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关怀街头露宿者分队继续着他们每周末的志愿服务。
在广州,有每个城市都有的街头露宿者群体,很多地方叫他们“流浪汉”、“乞丐”、“要饭的”。但在这里,志愿者称呼他们“街友”。
8月22日这场关怀活动在“江湾大酒店”服务点,街心公园里和桥洞下是街友通常歇脚的地方。7:30活动开始,7:20分,参加当晚关怀街友活动的志愿者陆续抵达,思明开始组织志愿服务岗前培训。
“我们去服务街友,就是耐心地和他们聊天,街友坐着,咱们可以蹲着或者坐下来。”在介绍完关怀分队的职责和历史发展后,思明将态度作为培训的开篇。在服务过程里,每一位志愿者都选择和街友坐在一起。70岁的志愿者冬青姨,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坐在了街友已经看不出颜色的席子上,和他们一起唱粤语歌。
“每个街友我们都会给他们分几瓶纯净水,递给他的时候,请弯下腰。”思明强调的这点,是很多志愿服务组织会忽略的“人情因素”。街友何伯这么评价这群关怀街友志愿者:“只有他们才会坐下来陪我们聊天,听我们说说心里话。很多人可能很有钱,把钱随手扔在我们面前、把吃的往地上一放就走。”
街友陈伯习惯了早睡,可每个周六,不管多晚,他都在等待志愿者大倩的到来。认识陈伯一年多,只要有空,大倩就会过来和睡在桥下的陈伯聊聊天。在这一年中,看着陈伯从流浪的街友到找到了一份看自行车的工作,大倩真心为他开心。这次来,大倩带了她旅游归来的纪念品送给陈伯。
这次关怀活动,新老志愿者的比例是1∶1,队长思明特别针对新志愿者交代了些服务中的注意事项,比如,因为有些街友可能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切忌单独行动,建议至少2—3人成组,相互有个照应,且保证每一组里都新老志愿者交替。
事实上,这样的方式非常奏效。在进行关怀服务的两个小时里,新志愿者通过观察总结,很快能从老志愿者的服务中找到要领。比如,大倩在给街友送纯净水时,总会蹲下来,将水递给他们,开开玩笑聊聊天,自然极了。比如,冬青姨会组织街友唱唱粤语歌,其乐融融。
活动结束后,队长思明又召集好所有人,请大家简短分享志愿服务中的感受,并针对志愿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
在广州,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前的培训和结束时的分享,成为“约定俗成”。
“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怎么来
台湾学员林士杰在这场“中国志愿服务届的大咖都聚齐了”的培训上,是身份最特殊的一位。
一方面,他是主办方精心邀请的最年轻的培训导师,台湾青年社会服务推展协会荣誉理事长,用90分钟的时间跟大家分享台湾志愿服务的发展。而在90分钟之外,他主动申请参加培训,和其他学员一起听课。
很多人对这个“台湾同学”好奇:“他怎么在六年内动员1万人参加志愿服务的”?
“在我的课堂上,我试图去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感染一个人成为志愿者。”林世杰在来大陆前,就这么想。
课上,林老师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寻求互动。“对不对”、“是不是这样”、“谁有这样的感受请举手”常出现在他的课里。
他举得例子都力求生动,比如,在向大家普及“特殊人群”这个概念时,林士杰是这样做的。
“不叫他们智障或者残疾,他们只是特殊人群。”林士杰戴着眼镜,他用自己举例:“我是大近视眼,摘掉眼镜什么都看不清,那我残不残?我障不障?只是因为有人发明了眼镜,让我有了支持。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求,只是有些人需要的支持更多、更特殊而已。”
在90分钟的授课时间里,林士杰始终站着,肢体动作丰富、表情生动,学员评价他“打了鸡血”。
“在台湾,我们怎样帮助弱势群体?”不是给钱,是给予他们尊严。
志愿者帮助特殊孩子上街卖饼干,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念念有词“大哥哥大姐姐,谢谢你们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心理障碍、肢体障碍的小朋友重建信心。
“阳光加油站”,给一些肢体障碍的朋友提供就业的机会,加油的过程很简单,却让肢体障碍者能够得到就业的机会,让被帮助的人活的有尊严。
而那些在我们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流浪者,志愿者帮助他们成为地陪人员,流浪者对于走街串巷再熟悉不过。“成为地陪,分享他们的技能,让他们获得荣誉感。”
在林士杰引导式的分享了台湾的志愿服务案例、调动了大家的热情之后,他才邀请大家来行动。
很多学员表示,这样培训志愿者的方式让他们“发现了新大陆”。
“大陆这边很多人已经开始有志愿服务热情,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志愿者,比如去哪做服务?怎么做?”林士杰和其他同学分享,比起追求志愿者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组织方要绞尽脑汁去提供吸引人的志愿服务项目。
“在台湾,已经不会有人一头热地要成为志愿者却不知道怎么做。咱们国家太大了,志愿服务的发展也会有落差,但爱心、热情是基础。”林士杰也更加明白,这个首届志愿服务师资培训班的意义。
一周的培训后,学员们将作为首批中国志愿服务培训讲师,承担起注册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接下来要做什么?你作为火柴要去点亮什么?”这是白岩松在他的课上向所有人抛出的问题,他希望学员们带着“志愿的心”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