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第八届研支团正式成立新疆分队,首批5名队员抵达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如今已有12个年头。
十二载志愿服务接力,80名支教团成员投身西部教育,累计教授学生1.6万余人,用爱心和奉献精神演绎出一部青春大戏。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刚刚结束支教的徐佳晨即将离开新疆,临行前,她不忘到学生家里串个门,难掩内心的不舍。
她是华中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兵团分队第十二届的队长。去年7月,她和6位队员一同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根据安排,7名成员主要服务于第五师中学,承担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形体等6门课程的教学,覆盖一至九年级、28个班级、1000余名学生。
初为人师的一群非师范生,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一开始没经验,就先去听别的老师怎么上,一次不行再听一次。”队员们不断地听课、求教、备课、再授课,用更多的时间和付出弥补着经验的缺失。
除教学,支教团成员结合自身特长,积极承担学校行政工作。郑惠文在政教处,每周的升旗仪式成了她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广播站、学生会成了她的“新伙伴”。
这些,副校长彭军洪都看在眼里。
在分管德育工作彭军洪眼里,这些有学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虽然年轻,但能吃苦。对支教团而言,这一切不过是在践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承诺。
彭军洪说,全校有上千名学生,年轻的支教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沟通,他们“不仅是教学上的老师,也是学生生活上的老师”,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不可估量。
徐佳晨上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从一个个故事中记住了历史知识;
生物老师刘沛泽将肯德基带到课堂,成为大家口中“用薯条当教具”的老师;
因其他老师生病而临时代课的语文老师徐晨阳,借《傅雷家书》帮“回家后不和父母交流”的内向孩子找回了自信。
胡伊洛擅长舞蹈,服务于一向注重艺术教育工作的90团学校,担任一至六年级12个班的形体课老师,同时辅导学校有着30年历史的铜管乐队,开设一小时课堂,每天坚持训练。一年间,他组织编排10余首曲目。
校长丌翔对每年来这里的支教成员赞不绝口,学小号的刘志强6年前带领学生训练小号的照片,至今张贴在学校会议室的墙壁上。
徐佳晨个人教学考评总成绩在全校120余名老师中排第一;刘沛泽所带班级生物成绩优秀率第一;学校举办的新晋教师讲课比赛中,5名支教队员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这样的骄人记录,在每一届支教团队员中都曾出现。“他们也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认可,经常被拉到家里吃饭。”
播撒爱的火种
他们不仅是老师,更是爱的传播者。
“佳晨姐姐,我是迪丽热孜!”去年9月,徐佳晨来到第五师中学任教,在双语班第一堂课上,教室后排的一个女生高举右手向她打招呼。
这个小姑娘是徐佳晨两年前通过“爱新驿站”活动结缘的小妹妹。
两年前,为了让新疆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内地,支教团新疆兵团分队第十届成员刘文鑫提出了让孩子们与华中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互通书信的想法。
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爱新驿站”活动在其任教的第五师小学发起,当年结对的学生就有近百人。
大学生志愿者们给新疆的小朋友拍起了视频,新疆的小学生则提笔写下了寄给远方哥哥姐姐的第一封信。
当时读大三的徐佳晨和在第五师小学就读的迪丽热孜往来书信,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不仅如此,研究生支教团十二载接力,更是架起了民族交流与团结的桥梁。
美术专业的马浩然是华中师大来疆的首批支教生,上课之余,他常常背起画板到少数民族居住地,为少数民族家庭画上一幅全家福,并融入少数民族生活。
寒来暑往,他已记不清拜访过多少个维吾尔族家庭。而多少年过去,青得里街的哈克苏一家,也至今感念那个年轻的汉族小伙子。
支教团成员牵头设立“桂苑·红星”圆梦扶贫基金,参与支援团场的拾棉花、摘葡萄等秋收工作,中考前为考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在奉献爱的道路上乐此不疲。
去年雷锋月,他们赴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10多位老寿星过集体生日。
4月,研支团与第五师86团一中共建“博雅图书室”,并为该校捐赠图书250余册。
5月,研支团联合华中师大志愿者联合会举办了“大爱华师”衣物捐赠活动,为89团、91团部分贫困学生和连队职工捐赠衣物400余件。
今年5月,在支教团成员的努力下,第五师中学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以参加华中师大研支团20周年纪念暨“筑梦华大·为爱同行”三地联动武汉游学活动。
8(9)班的孔维宗登上小学讲台,给小学生上了一节数学课,第一次过了把当老师的瘾;
7(9)班的张墉给年轻时从湖北黄冈去援疆的姥爷带回一个印着黄鹤楼的纪念品,替即将耄耋之年的姥爷圆了一场梦。
两年前,在华中师大服务新疆的第十个年头,支教团成员给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张春贤致信,汇报10年来华中师大在兵团教育教学、志愿服务工作的情况,张春贤在信上批示:“研究生支教团新疆服务队10年支教、奉献新疆,志愿精神值得弘扬。”
收获
一年的支教生活,每位支教团成员都用身上的青春正能量、新思维、新观念影响着孩子们。
这一年,初二年级的陈安阳在徐佳晨的影响下,爱上了历史,也爱上了读书。去年寒假徐佳晨没有回家,她每天都用软件录一个历史小故事的音频,分享到班级群中供大家学习。
8(9)班的朱璇和徐佳晨“亦师亦友”,和父母吵架后常常是徐老师帮忙开导。徐老师的历史课改变了她“上课就是划课本”的看法,历史成绩从80多分提升到90多分。
2015年,第三批赴疆支教的志愿者之一高扬在回武汉6年后重返支教学校,“找寻美好的回忆和牵挂的人”。
6年时间,曾经的“问题学生”王硕和黄浦一郎都已大学毕业,在乌鲁木齐工作。二人把自己的改变归功于当年高扬的关心帮助和正确引导。
支教经历也给队员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在奉献中实现师生共赢。
大学时,刘沛泽曾“攒够40双袜子再一起洗”。初到新疆,每洗一个碗都要挤一次洗涤剂,洗完后接水还能接出一碗泡沫。如今,他做糖醋里脊十分拿手,“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去关心别人”。
“每当想起在新疆兵团支教的那段岁月,就非常振奋。”早已踏上工作岗位的老队员白烨林经常用这段经历来激励自己。
“只要我到武汉,一定要去华中师大一趟。”与历届支教团接触,第五师教育局局长周会林与大家结下了深厚情谊,“华中师大的教育援疆让第五师教育事业受益。”
周会林说,支教团成员在提高学生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带动一大批教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教育教学水平,为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编辑 | 耿 强
设计 | 许 祥
投稿 | zyzmt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