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一名北京高中生与两位留守儿童父亲的问答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4-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张钦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过多次田野调查。令这位首都高中生好奇的是,父母们为何会作出骨肉分离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是孩子留守最直接的原因。前不久,张钦晨将到工地访谈的笔记发给了中国青年报“青年之声”,希望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平生第一次戴上安全帽,是在北京大兴体育公园工地。在建的体育馆很是宏伟,形似鸟巢。工人们从楼梯上上下下,用电钻和锤子敲敲打打,时不时掉下一些碎片,电钻声、锤子敲打声和人声混杂。我们的访谈在“工程总部”进行。所谓总部是一个没装修完的厕所。“总部”里有两台电脑、几把椅子和一个饮水机,剩下水池前的一块空地勉强放下三把椅子,有一分拥挤的温暖。

  “父亲在家孩子总归有靠山一样,父亲不在家总归差一点”

  访谈对象:江苏的毛叔叔 年收入:五六万元

  来自江苏的毛叔叔,已年近半百,除了头发花白,看上去还很壮实。他是两个男孩的父亲,大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小儿子9岁,在上小学。毛叔叔在外打工30年,一直做建筑工人,开始在上海干过四五年,之后就一直在北京。

  毛叔叔的妻子在大儿子上小学后曾经和毛叔叔一起在北京的工地务工4年,在儿子小升初时回到家里。她身体不好,吃了很多药花了很多钱也没治好,听人说生二胎能把身体“带”好,但生了小儿子后,身体更糟糕了,现已生活不能自理,小儿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看管。她是农村代课教师,没有退休工资,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毛叔叔的打工收入。为了节省开支,30年来,毛叔叔每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每次待一个月。他现在就盼着儿子都长大娶媳妇,自己结束打工生活回家。

  他说,建筑工地的收入不太稳定,要看活多活少。平均下来,每年他有五六万元的收入,租房花去三四千元,吃穿、交通、通讯等所有生活开销一万元以内,最后能寄回家三万多元。孩子上小学、初中花钱不多,主要是高中开销大。

  “我们那重点培育就是高中。学费也多,一般的我们那要是上到高中的话,高中考得好一点的话,基本上都在城里租个房陪着孩子。

  “我家孩子考到高中的时候,他爷爷就专门在学校门口租了一套房,每日放学10分钟到家。那时候开销大。基本上一年顶不上一年的,要借钱的。”

  说到孩子,毛叔叔直言:“大儿子跟我基本上没什么感情,因为我一直没在家,这个小的还好一点,因为现在的电话联系,通讯条件好了。”

  没有电话时,毛叔叔与家里联系主要靠写信,跟大儿子没有什么沟通。现在联系方便了,和小儿子基本每天都打电话。他的父母耳朵不好了,爱人身体也不好,他最担心的是孩子学坏。父子俩说的最多的是日常生活情况和学习,大多数时候是小儿子给爸爸打电话。

  我:您觉得你离开他对他有影响吗?

  毛:那多少有一点影响,孩子嘛,父亲不在边上,人家农村不是就说,父亲是“势”嘛。

  我:“势”是什么?

  毛:“势”,势力的势。农村讲说权威什么的,父亲在家孩子总归有靠山一样,父亲不在家总归差一点。一般吵架吵不过人家,也不敢打人家。

  我:您的意思是,因为您不在身边,孩子可能会受欺负是这样吗?

  毛:对啊,肯定的。

  我:小儿子给您打电话,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吗?

  毛:经常问,基本上两三次打电话就问一下,什么时候回来。我说“快了”,只能这样说,还能怎么说。他问“快了”是哪一天,我也说“快了”。

  在外务工30年,但对于这人生中这大半的时光,毛叔叔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三言两语就回答了我。说到“家”,他的话就多了:家里虽然有地,但“种一亩地还赔钱呢”。“只要老家能挣钱谁出来?谁也不愿意出来。老家市场太小,挣钱的机会也少。”

  我:那现在大家还是愿意出来是吧?

  毛:现在不愿意出来的多了,只要是生活能够了,人家一般都不出来,一般要是夫妻两个都能干活的话,厂里也挣不少钱,跟一个人外面的收入也差不多。现在厂子也多了,一般只要你愿意干的,基本上都有工作。

  我:那您为什么不考虑回去?

  毛:考虑回去,回去没有路,到哪里干活?厂里干活,那你一个月弄个两三千、三四千你够吗?

  “回家看看能干啥,起码有点副业,养个猪,等着老”

  访谈对象:河南的张叔叔 年收入:10万~50万元

  河南的张叔叔往椅子上一坐,肚子就挺出来了,和其他工人形象不大一样。他是个小包工头,16岁就外出从事建筑装修,先后到过郑州和广州,2004年后一直在北京。他19岁结婚,虽然才41岁,却已是3个孩子的爸爸。他妻子眼睛不好——因为小时候出天花,家里人不懂得护理就医,落下了眼病,现在不能工作,一直在家照顾孩子。张叔叔收入不错,“一年30万元、10万元,50万元也有”,还有两辆车。

  可就在几个月前,一直和他在北京生活的妻子带着孩子回老家了,因为最小的女儿要上小学了,“北京现在管严了,那个五证办不下来”(编者注:“五证”即北京针对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要求的5种证件)。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老二也只能跟着一起转学回去,留在北京没人照顾。

  “我们也不想回老家,但你北京上不来(学),在私立学校你根本学不着东西,还有一切费用。”

  “他们(私立学校)为了挣钱来办学校的。你总是要回的,你在北京打工这一块,现在初中让你上,高中,你高考上不了,你必须要回去的。”

  “要是个人来说,留在身边好,但是从长远考虑,还是回家去。”

  我问他既然终究要回去上学,为什么不让孩子早点回去。他答:“为了孩子的教育,在北京上幼儿园,把他那个综合素质提上去。”

  他的大儿子在北京上完小学,虽是公立学校,但地处郊区,同学大多是农民工子弟。上初中时,他们把大儿子送回老家上了寄宿制学校。尽管他们经常与孩子通过手机联系,每到考试之前还回去陪伴,但孩子还是不好好学习,早早出校门打工去了。

  “家长不在身边差多了,你管不了!他自由自在,没钱打电话找你要钱。本身现在孩子逆反心理很大,跟了好的,学好的,跟了赖的,他们学的马上就变样了。”

  张叔叔觉得这是他们的一个“失误”——夫妻俩应该有一个人跟着回去看孩子。

  说到以后,张叔叔肯定地说要回去,因为孩子都回去了。他在老家买了房,在北京住的房子租了10年也没有买下来。“便宜的时候没想过,现在想也不可能了。”“40多了,再干几年不干了。”“回家看看能干啥,起码有点副业,养个猪,等着老。”

  我:如果条件允许,其实你还是想让孩子住在这?

  张:我想。

  张叔叔一家似乎是有可能定居的,无奈一纸政策,在他们和北京间拉下一道屏障。2014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中,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10885万人,占64.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流入较大的城市,意味着生活成本更高,定居希望更渺茫。

  “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和孩子”

  我接触的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来回摆渡。城市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挣钱的地方,老家才给了他们活着的意义和尊严。前两年的访谈中,我还遇到隔几年才回老家一次、回去主要就是为了“还人情”的留守儿童父母。当时我很不理解,现在我明白,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家,家人在老家要活得体面,需要邻里的帮衬;这也是他们自己和老家不能切割的联系,当抚养孩子的任务完成之后,年老的他们终究要回到故土。

  在工地我还听说,一对湖南夫妇把学龄前女儿带到北京,干活时把孩子留在宿舍,孩子遭到工友性侵,现在夫妻都回去了,带着孩子在省内务工。

  重听这些农民工叔叔关于自己生活和家庭的描述,我的一些问题似乎有了答案: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和孩子,无论选择“流”还是“留”,都是为了孩子有安稳的生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未来;他们对亲子分离的影响有所感知,也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去弥补;如果有条件,他们当然也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

  国务院今年提出了很多措施,但在长时间内,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尤其是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把孩子带出来的可能性不大,留守儿童依然会存在。我想,我们能做的是让留下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最好能有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的陪伴,让外出的人少些担心,多些希望。然而,我又有了新的问题:究竟怎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也许,根本就没有完美的选择。

(张钦晨(人大附中高一学生))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