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李博晶
记者:请介绍一下,团中央坚持举办中国青年志愿者项目大赛的初衷是什么?
杨松: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志交会是团中央书记处针对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关节点和志愿服务事业中迫切需要弥补的短板采取的重要措施。我们发现,志愿服务经过20年的发展,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需求、志愿服务资源都是充沛的,但是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优势的资源不能配置到合适的项目上,优质的项目吸引不到优秀的志愿者团队。
我们搭建志交会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将全国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层层比赛的方式选拔出来进行展示,同时把优秀的企业家和爱心资源吸引进来。在志交会上进行面对面对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火花,把优势的资源、优秀的项目以及需要帮助的人群三者对接起来,有利于破解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去年,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就初步体现成效,实现了资源配置的目的。今年的项目大赛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不仅仅要成为志愿服务的纽带,更应该成为志愿服务的风向标,引领志愿服务发展,总结志愿服务潮流,规划志愿服务未来。
记者:您刚才反复提到“资源配置”这个词,目前,各个单位参与度如何?尤其是体制外的资源,调动的情况怎么样?
杨松:通过团组织强有力的动员,在其他有关单位和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下,大赛在社会上有了较大的影响力。目前,全国有38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6个国家系统行业省级团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参与进来。纵向来看,项目大赛向市级、县级、高校延伸,形成了从市县到省级到全国的比赛体系和网络。
总之,我们有效地动员了各个类型、层级、不同规模的志愿服务项目,第二届项目大赛的申报项目共计5509个,公益创业赛申报项目143个,总量较比去年增长32%。其中,有配套资金的项目3855个,占总项目数达70%。
项目申报来源类别,就更加广泛了。社会组织申报共计1661个,占比30%,其中社会团体1074个、基金会202个、民办非企业385个。
记者:这次重庆志交会有什么和上一届不一样的地方呢?
杨松:在整体上更加注重志愿服务文化和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今年增加了各类集中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展望十三五·志愿新常态”高峰论坛,邀请志愿服务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倾听青年之声·讲述志愿故事”分享会,邀请优秀的志愿者和志愿者团队共同讲述他们的志愿服务历程和期间的所思、所感;全国志愿服务文化产品展,向大家展示各省志愿服务的图像、影音、书籍、纪念品。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次在项目大赛中特别设计了“公益创业赛”这个环节。为什么要把“公益”与“创业”联系在一起?
杨松:这项比赛是面向上届的获奖项目专门设立的,不包含在项目大赛9类评审项目中,致力于支持获奖团队持续发展,使我们的优秀项目能开花结果。
公益创业大赛推进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从“活动”到“事业”转变。团队和项目是志愿服务繁荣发展的根本,只有项目丰富,才能吸引凝聚更多青年参与;只有团队优秀,才能组织实施质量高的项目。公益创业大赛延伸了我们的工作手臂,可以把有志于公益的青年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贡献。同时,这是贯穿青年志愿者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也是促进青年志愿者事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前瞻性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记者:除了这些特点,赛会有没有发布一些与青年志愿者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
杨松:赛会上,我们发布和推介志愿服务十大特色项目,如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项目。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团中央正式加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团中央、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通知,成立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展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又如中国志愿者保险项目,我们发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志愿者保险,由团中央出资,为注册青年志愿者免费购买。还比如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项目,这是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丛书包含《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丛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文学丛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实务丛书》三套子丛书,既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又向社会介绍并推广志愿服务事业的理论成果和典型经验。
记者:其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只是一个形式。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您觉得从大赛当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做好志愿服务的经验?
杨松:第一,志愿服务是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投入的事业。这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一个系统、一个群体的事业,是要动员全社会共襄盛举,把这个事业做成做大。这两届赛会,我们联合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国残联、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地方省级政府一起合办,发挥各自优势将赛会办圆满。
第二,善于动员社会爱心资源,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投入方向。从我国的经济水平来看,GDP居于世界第二。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国民拥有的财富不断提高,人们在自我价值实现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志愿服务将成为广大民众实现这些需求的重要渠道。未来的志愿服务将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大众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当然,志愿服务在发展上有了肥沃的土壤,如何将好的资源引导到高效、精细化、专业化的公益项目上,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探索。
记者:关于如何探索,您有一些思路或设想吗?怎么推动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
杨松:要充分调动基层的热情和智慧。智慧在民间,经验也在民间,仅靠一个部门来思考问题,在能力和智力上都是有限的,要充分调动基层潜在的创新智慧和能力。志交会重点要向基层倾斜,把资源下沉到地方,把数据和经验上升到组织。
作为全国的组织者要在研究、培训、宣传上,多下功夫,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做好深入的理论研究、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训、加强地方成功经验向基层推广的工作。通过深入收集、挖掘、宣传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好观点、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典型推广意义的志愿服务机制、模式和方法。
记者: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您认为存在什么比较突出的问题?又该怎么破局?
杨松:志愿服务还需要向大众普及。从理念上来看,老百姓已经了解、认识志愿服务,知道志愿服务是做好事,但在参与度上并不高。
让人人都可以就近就便地参与志愿服务,是我们需要做的。很多人有热情,但是无法就近就便参与,是现在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地普及服务阵地、服务项目、服务团队,加强阵地、平台、机制和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