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地方动态 > 正文

广东:志愿之爱筑起南粤精神脊梁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11-12

来源:南方日报

  “红姐,真好!”在“花都区365康乐家园”的病友眼中,52岁的志愿者、广州市花都区民政局干部何红玉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何红玉的故事让人动容。近日她被省文明办评为广东最美志愿者。与她一同被评为最美志愿者的有82人,同时还有98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48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58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被评出。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志愿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多个第一,成为广东响当当的品牌:1987年全国首条义工热线“手拉手”心声热线在广州问世;1990年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登记的志愿服务社团深圳义工联成立;1999年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在广东诞生……

  让关爱之光洒满南粤

  由何红玉自筹资金创办的“花都区365康乐家园”,从2010年到现在已经运作5年了,目前病友会员已有约300人。作为该家园的创始人,红姐常常现身说法,通过自身与鼻咽癌病魔抗争的案例来鼓励病友。

  何红玉只是数以万计的广东志愿者的一个缩影。“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凡人大爱挺起广东的精神脊梁。

  目前,广东志愿者(志愿时)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已登记注册志愿者逾730万人、志愿者组织逾3.3万个,发起志愿服务项目15万多个,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亿小时。

  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省文明办今年在全省启动了“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评选推介活动。何红玉等82名“最美志愿者”正是从730多万志愿者层层推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正是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领头雁。

  在中山市石岐区,社区居委会主任刘美英退休后走进了当地残疾人工疗站当志愿者,被亲切地称呼为“肥妈”。“这里要对齐、折好、压平。”6年来,“肥妈”手把手地为智障人士做着示范,带领他们手工粘贴眼镜盒的纸板、安装电极片。一个简单的动作她每天要重复几十次,虽然疲倦,但脸上依然挂着笑容。“只要肯做,每个人都可以当志愿者。”

  “只要有需要,我们能帮就帮。”佛山市高明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长李永雄近年来一直带领其他志愿者为“陌生人”忙碌着。他们开展帮教帮扶活动,服务对象既有失足青少年,也有年迈老人、精神病人。

  在深圳市,关爱探访组志愿者承担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为各类贫困的癌症晚期患者及白血病、尿毒症重度患者和意外事故重伤者,提供探访看望、照护陪伴、住院和出院帮助、完成遗愿、临终守护等服务。“为生命涂抹绿色,让阳光照进他们的心,让希望流进他们或许比你我多几许苦与涩的生命,正是我们的使命!”

  用志愿精神滋养生活

  “你寄来的钱,我已收到,我知道这笔钱是你流了不少汗水才挣来的,我一定会以最优秀的成绩报答你。”这是广西贫困山区的孩子小罗写给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志愿者周新旺的一封信。

  周新旺受父亲周尚铭的影响很大。周老伯年轻时有写日记的习惯,1963年至1965年,他用一本《学雷锋日记》记录了当时做过的好事。现在,《学雷锋日记》早已泛黄,但却成为传家宝,传承着乐于助人的家风美德。周新旺说:“我是从父亲手中接过助学这根接力棒的。父亲坚持助学13年,帮助云南一个贫困学生从小学二年级直到读完大学。每次看到他和受助学生的通信,我就觉得应该传承下去,不仅我要做,而且还要培养我的儿子传承。”

  “志愿服务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谐,我们希望志愿服务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常态,激发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力量,让全社会更加美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说,“从宏观层面来说,广东高度重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从具体细微处来说,注重为志愿者提供服务资源,创造良好条件等。”

  过去由于志愿服务缺乏长效机制,学雷锋活动常常只在纪念日和各类活动时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等方面都采取了有力措施,使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进展显著,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拓宽,“学雷锋”已经成为常态。

  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法规——《广东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于1999年率先出台,并在2010年经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为《广东志愿服务条例》予以施行,成为我省志愿服务的根本纲领和基本遵循。

  在率先开展地方立法的同时,我省注重加强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使志愿服务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志愿服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2011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的地位和功能。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重”和“注册志愿者年人均志愿服务时数”纳入考核地方党政的社会建设指标,并设立全国首个志愿服务政府奖——南粤志愿服务“红棉奖”。2014年,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在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提出“完善志愿服务事业国际化、社会化发展机制”。

  广东还为帮助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提升造血能力,获得“真金白银”。自2011年起,我省每年12月举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以下简称“志交会”),实现志愿者、项目、资源等要素的有效对接。2014年,志交会升格为全国性赛会,吸引来自全国的897个项目参赛参展,累计签约金额共计3784万元。今年,我省将开展2015年益苗计划——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筹集300万专项资金,支持约180个优秀志愿公益组织发展壮大。

  建志愿者之城共筑梦想

  如今,在南粤大地上,不仅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更是先行一步,提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目标。

  2010年广州亚运让“绿羊羊”、“西关小屋”等志愿服务品牌家喻户晓。2010年,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要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全力打造“志愿者之城”的设想。紧接着在2011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2012年3月5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启动首个“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亚运时期的“西关小屋”也更名为“志愿驿站”,每天向市民开放。

  现在,根据广州“志愿时”系统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广州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127万,组织用户超过1.7万,发布志愿活动约3.5万次,发起志愿服务项目9853个,累计服务时间达2327万小时。

  作为万众创新之城,深圳市开展志愿服务也精彩纷呈。2011年12月4日,在国际志愿者日的前一天,深圳市召开“志愿者之城”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并提出在2015年初步建成“志愿者之城”的目标。

  深圳从社会参与、志愿组织、社区服务、激励机制、资源保障及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20项目标,其中包括“全市志愿者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0%”、“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达到1000个”、“鼓励志愿者平均每人每年提供40小时左右的志愿服务”以及“20%的市民接受过志愿服务”等。

  东莞志愿服务自1996年正式开展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截至去年底,注册志愿者74万多人,占常住人口9%,志愿服务时数839万小时。东莞还积极打造“社工 志愿者”联动模式,在社区由专职社工开发志愿服务岗位和服务项目,招募吸纳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目前,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等市已出台《志愿服务条例》,广州、深圳等地提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系统方案,茂名、梅州等市也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颁发文件,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期待“志愿之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李强)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