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顾霖、男、1981年,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上海寻求事业发展,在上海生活工作这几年获得了很多帮助,融合、多元的城市文化也给他带去了新的人生影响。2007年开始,他利用休息日来到养老院,看望那些不认识的老年人,时常陪伴他们聊天、下棋、读报,有时还带去一些青年人的新东西,时间长了老人们习惯叫他“小顾老师”,自从成为“小顾老师”后,顾霖就把养老院当成自己的家,只要一有空就往养老院跑,期间还自己设计了“手指操”、“眼睛鼻子耳朵”、“开火车”等小游戏,即动手又动脑,成为老人们最受欢迎的“明星”。
时间长了,他发现养老院的老人需要的不单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快乐,所以他萌发了组建一个志愿者团队,让更多有爱心的青年参与到志愿活动中。2008年开始,顾霖通过网络召集、志愿者推荐等方式,从开始17名志愿者,经过2个月就招募84名志愿者,他开始组织志愿者定期去养老院开展结对服务。随着志愿者增加,他也从一个服务点发展到十个服务点。服务模式也从原来常规化的服务发展到以志愿者特长开展主题性的活动,如“为老人过生日”、“为老人拍摄金婚照片”、“带他们足不出户游台湾”、“开展生活护理小百科知识讲座”等数十个内容。
志愿者大多都是“80后”和“90后”。大多数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服务,而顾霖却是全职志愿者。30岁正是创业的好时期,顾霖却将人生目标转移到敬老助老服务这个公益项目上。随着志愿者数量不断增加,顾霖刚迈过而立之年时,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当起了全职没有薪资的志愿者。他为自己确立的事业有点另类:“行孝”。这个抱负,在他参与敬老服务的几年间产生。顾霖2008年组建上海敬老志愿者联盟,通过“精神慰藉”为老人制造快乐。从2008年开始,顾霖和他的敬老志愿者们在上海近十家养老院中,开展各类孝亲敬老活动200场,内容涵盖了医疗保健、文体娱乐、法律维权、便民服务、知识讲座等,组建了由青年学生、企业白领组成的近800名敬老志愿者,成为上海最具活力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之一。“敬老志愿者”成为上海为老服务领域内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在上海市民政局领导关心下,由顾霖发起的敬老志愿者机构在普陀区注册成功,更名为“上海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组织,以敬老志愿者招募、培训,敬老活动策划开展为业务范围,以“弘扬志愿者精神、传承孝道美德”为宗旨,不断开展为老服务项目。顾霖把公益敬老作为一生的事业,截止2012年开展孝亲敬老活动800余场,受益老年人近10万,活动获得《新民晚报》、《新闻晨报》、《青年报》等多次报道,部分特色敬老活动,如“拍摄金婚照”、“足不出户畅游世博”、“游台湾”等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也多次报道。《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日报》英文版曾专题报道过顾霖的孝亲敬老事迹。2011年2顾霖与中国首善陈光标一起获得“中国十大孝子”称号。同年4月,日本NHK电视台分4次以20分钟时长播出记录片。同年,顾霖发起的孝亲敬老项目同时获得“上海十佳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奖”和“青年影响社会潜力项目奖”等多个大奖。
在不断获得肯定的同时,顾霖越感觉“孝道”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志愿者,顾霖被推选为上海普陀区青年联合会委员,与上海市共青团区委一起开展多场“孝亲敬老论坛”,走进学校、走进企业,以青年志愿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实践敬老活动,直观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同龄人比起来,顾霖显得更加内敛和沉稳:“和老人相处,人际圈格外简单。老年人特别容易满足,你和他们聊天,不管是什么内容,总能博得他们的欢心。”老人们的接纳和喜爱,为顾霖带来了许多“小小的幸福”。如今在志愿者,他们来自上海各个区县,也有来自外省市甚至外国的热心人士,但顾霖这样的“80后”是完全的主角。不久前,一位注册之后从没参加过活动的会员和顾霖聊天,“他告诉我,指导中心每次举办活动,他都很想参与,但家住远郊来回不便,只能在网络上全程关注。”顾霖回复说:“没有关系,敬老重在心意,有了这份心意,我们的目的也算达到了。”“与老人接触后,如能生发出理解、爱护、孝敬的心意,愿意把玩游戏、谈恋爱的时间分一部分出来,多与父母或者其他老人交流,这就是改变。如果有人因为我们的活动而发生改变,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顾霖把自己所做的事,视为重植孝道的一种方式。“培育孝文化”这一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说法,也被顾霖大胆地列入指导中心的发展宗旨。
老龄化社会到来时,老年人作为“社会问题”被提得很多,但顾霖一再表示,“老人不是社会问题,而是社会财富”。志愿者们最近正在开展“寻找红色记忆”活动,让志愿者们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一些老人,讲述他们经历过的历史,听来格外鲜活。”顾霖说,听故事不仅能满足老人的倾诉欲,还给年轻人带来了很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个人记忆是描述和寻找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如果老人不在了,这些记忆也就不在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文化’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加入我们,是对我莫大的鼓励。”眼下,顾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建设上,他希望培养一支规范的、能够提供常态服务的志愿者团队。
“这跟商场上的勾心斗角、计较利益,形成鲜明对比。”顾霖说,他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只是赚钱,还应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的衡量不是你从社会得到什么,而是你为社会付出了什么,“那个时候,家里人也有过反对,因为这不光赚不了钱,还要自己贴钱去经营,家里担子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顾霖说,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也想过放弃,但每次看到老人们那单纯的眼神,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曾有人说,只要听听一群人聊什么,闭着眼睛就可以给他们贴上标签。三句不离房子、车子,一定是“80后”;张口就谈实习、面试、工资的一定是刚毕业的“90后”。然而,在上海的这样一群“80”、“90后”,他们所关心的却是“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全职敬老、分文不赚的他深知这是一条遥远的路,但他愿意缓步前行。目前顾霖和他的伙伴们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从关注孤老到老年漂群体和失独家庭,顾霖的公益志愿之路已经越走越顺,道路已经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