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焦点新闻 > 正文

共青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系列典型交流材料之五
传承百年惠寒精神 探索关爱行动的苏大模式
——苏州大学惠寒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3-11-07

来源:苏州大学团委书记王尔东

    在苏州大学有一段百年前的“关爱行动”被苏大师生铭记,1911年,苏州大学的主要前身东吴大学的学生们看到学校周边有很多贫困子弟,无法读书上学,就向学校申请了两间平房,筹措经费开办了一所公益性质的全日制义务小学——惠寒小学,校长、老师、教务人员都由大学生义务担任,这次百年前的“关爱行动”,一坚持就坚持了41年,直到1952年东吴大学被拆分。当光阴流转到2011年,在“惠寒”小学建校100周年之际,苏州大学团员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以“惠寒”之名,发起苏州大学惠寒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复建“惠寒”学校、募集“惠寒”基金、设立“惠寒”奖学金和“惠寒”书屋。两年多来,已累计募集爱心钱物140余万元,在全国设立惠寒分校14所,建立惠寒书屋6家,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5000余人。

    一、把惠寒基金打造成关爱行动的“发动机”

    (一)建立募资机制

    苏州大学设立惠寒基金,并向广大团员青年发出了“每人每月省下2元钱,帮助农民工子弟读书成才”的号召,鼓励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支持。同时,面向在职教师和校友广泛宣传,校团委、发展办、校友会等部门积极探索与社会爱心力量的多元合作方式。如校团委与上海陆家嘴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合作,每年有100-200万元的爱心资金持续注入。

    (二)加强透明管理

    制定惠寒基金管理办法,实现专门账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并定期在网上公示每一笔资金用途和去向,接受各方共同监督。

    (三)确保使用实效

    通过院际、服务团队间的项目竞标,实现优胜劣汰,确保资金投放精准、高效,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把校地共建模式作为推进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一)苏州地区实现了爱心接力的百年传承

    百年之前,惠寒小学校对贫寒农家学子开放免费教育。百年之后,志愿者们已在苏州市的多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开展了5年多志愿服务,校青协、院青协、学生志愿者团队三级分别有长期结对的服务对象。已有一支接受过帮扶的农民工子女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实现了爱心接力的再接力。

    (二)全国14所惠寒分校惠及广大农民工子女

    在中西部地区进行校地共建,建成14所惠寒分校。设立惠寒奖学金,包括学习奖、进步奖、特长奖、助学奖四个类别。建设惠寒书屋、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室、实验室等。累计派出300余只志愿服务实践团队形成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16个省区市,开展帮扶活动,建立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和成长记录。

    (三)惠寒社区学校将志愿服务推向常态、多元

    开办惠寒社区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提供适龄少年儿童课外辅导和兴趣教育。探索实现了对志愿者的保险保障,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

    三、把“爱心九宫格”作为深化“七彩课堂”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

    爱心九宫格是“惠寒”行动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五个领域,开展的九项志愿服务的总称。包括惠寒基金、亲情结对手册、七彩假日课堂、爱心“三个一”、爱心再接力、惠寒奖学金、“大手拉小手”、惠寒学校助教员。

    (一)“惠寒”七彩假日课堂。包括通识教育、特长教育、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励志修身、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二)爱心“三个一”。每学期带领农民工子女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进行一次远足。

    (三)“惠寒”合唱团。通过选拔帮扶学生成立“惠寒”合唱团,定期排演节目,每学期在学校文艺汇演中表演一次,让孩子们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另在表演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四)“大手拉小手”。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需求,包括“魔法屋”学习本领、“许愿墙”完成心愿、“节日树”感受温暖。

    (五)“惠寒”助教团。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各类志愿者,通过筛选、面试、教学实践等环节,选拔优秀的志愿者成为惠寒学校助教员。

    四、把校园志愿文化作为品牌打造的内生动力

    (一)惠寒精神激励五万大学生奉献社会

    截至2013年9月,以传承“惠寒”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已经举办1548场,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已经举办相关讲座73场,几乎所有苏州大学的学生都知道“惠寒”历史和“惠寒”行动。据统计“惠寒”精神的认同率高达96%,参与“惠寒”各类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57000余人次,“传承家桢精神,接力‘惠寒’行动”成为了苏大学子认同和践行的口号,“努力学习,懂得感恩,奉献社会”成为了自觉行动。

    (二)惠寒精神引领校园新风尚

    惠寒关爱行动的引领和感召下,苏州大学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模范榜样。惠寒关爱行动也因此获得教育部2012年校园文化成果奖特等奖。助学红娘张寿华老师16年如一日, 筹得社会各界善款总计400多万元,资助400多名苏大贫困学生;退休教师金长福、沈慧廉夫妇长期资助贫困学子不留名;来自苏北农村特困家庭的张瑞梅同学自立自强,热心助人,不但参加国际扶轮社的乌干达行动,而且连续两年暑假深入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支教,被评为2010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纺织服装与工程学院教师童勤伦临终前立下遗愿,将自己的遗体和全部遗产捐献给苏州大学惠寒基金,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五、关于高校开展关爱行动的几点思考

    (一)走出象牙塔、建立合理利益机制是高校关爱行动长效化的重要前提

    要建立关爱行动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互利共赢的整合机制,必须跳出学校的框框,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机制。“惠寒”关爱行动,响应了团中央的号召,满足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需求,又帮助了贫困子弟和学校,同时还让爱心学院、企业冠名,且履行了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可谓共赢多赢。 两年多的实践让 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共赢才能长效。

    (二)大学精神和优秀文化是高校关爱行动深入实施中的特殊资源和正能量

    高校有历史积淀的大学精神和优秀的校园文化,具备传播正能量的先天优势,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志愿服务要素,为深入实施关爱行动注入资源和能量。苏州大学通过宣传“惠寒”精神、打造“惠寒”志愿服务品牌,以校园文化认同带动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促进校园文化认同,实现校园文化认同和志愿精神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将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相结合,注重时尚元素和新媒体的应用。关爱行动,形式和内涵并重。

    (三)突出两个主体、坚持双向服务是高校关爱行动的着力点

    高校开展关爱行动应突出大学生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两个主体,重视顶层设计,在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同时更加尊重和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成长需求。如七彩假日课堂等志愿服务内容就是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特长量身打造的。不光结合志愿者的专业特点和成长需求,也要做好志愿者培训,服务时长纪录、保险保障、表彰奖励等工作。

    2012年9月和10月,国际遗传学奠基人、东吴大学校友、原惠寒小学校长谈家桢先生的夫人邱蕴芳女士和我校杰出校友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被“惠寒”精神深深感染,欣然担任“惠寒”学校名誉校长。展望未来,苏州大学将继续不遗余力的弘扬“惠寒”志愿精神,深化“惠寒”关爱行动,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受益,让更多的大学生成长成才,回报社会!

【责任编辑:李砚】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精彩图片更多>>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共青团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