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何裕华
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
寻找微信任·特殊之爱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图/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某些特殊场景中,陌生人间的信任或许更加重要。近日,由团市委、市残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省博物馆、市少年宫承办,以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为主角的“海上儿童——当我遇到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在省博物馆开幕,并于首个周末(22日-23日)迎来参观客流高峰。23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该展,“潜伏”在看展的普通家庭、启智服务队志愿者、特殊教育老师中,收获了一些展览延伸而来的感悟与感动。
信故事
耐心用心敲开心门 帮助患儿重拾信心
记者在展览上遇到自2007年起便经常出入真正重症患儿病房的志愿者叶淼萍。年过五旬、人称“萍姨”的叶淼萍告诉记者,六年来,她遇到个无数重症患儿,很多已经忘记了名字,但相处的点滴细节依旧印存脑中,而在病房里,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信任”。
萍姨认为,大部分家长对志愿者的态度都是欢迎的,但也有个别患儿和家长在一开始时表现出特别不信任。“孩子对陌生人都比较难开口说话,我们就先做家长工作。不过,我也遇到一个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几乎就不会说话了,遇到谁都是摆摆手什么都不肯说。
为破开冰山,萍姨选择从哥哥入手,通过他了解其弟弟病情后,萍姨搜集了很多同类病情的个案给病孩家长。“这样慢慢接触,才有了交流。我说,你们放心,肯定会好的。”萍姨说,她并非夸夸其谈,在接触更多病例后,她学会了观察患儿接受治疗的情况,“每一次疗程后,看到小孩的状态都更好,我才有信心跟他们承诺,病人坚定了信心,才能更好配合治疗。最后,小孩确实康复了。临出院时,他妈妈含泪跟我说,‘我真的没有信错你’。”
微对话
我们不是来挖隐私的,是来提供帮助的
羊城晚报:其实,相对于病人家庭,你们是陌生人,为什么他们愿意跟你们沟通交流?
志愿者萍姨:对于重症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而言,陌生的我们更能说心事。反而跟朋友熟人不好说什么,一是怕别人歧视,二是怕别人以为自己要借钱。
羊城晚报:所以他们必须信任你们?
萍姨:人总是要有个倾诉的出口,一个不行就得找另一个。而且,我们不是来挖隐私的,我们是来提供帮助的。由于长期的驻点服务,很多时候能帮他们解答一些疑难,提供一些同类病情的正面例子给患儿家属
羊城晚报:嗯,信任可谓是您的工作核心。
萍姨:可以这样说。其实,我们就是一个中间人、桥梁或润滑剂的作用。在患病、长期接受治疗后,孩子和家长的情绪都不太健康,我们除了为他们排忧解难、带快乐给他们外,还要想方设法让病孩不要怨恨父母,让父母不要心烦病孩。因此,我们必须获得家长和孩子的信任。早前有个例子,家长怕孩子承受不了而不愿告诉孩子病情,但那小孩都十多岁了,我就去说服家长,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这个承受能力,而且,在知道病情后,孩子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这过程中,就充满了各种关系的信任。最后,家长采信了我的话,孩子也康复重新上学了。
特殊儿童太易相信别人 只好采取特殊教育手段
由于23日上午广东省博物馆青少年活动室内有一场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手拉手活动,羊城晚报记者在现场也有幸“抓”到一些特殊儿童家庭聊聊天。现年15岁、具有多幅作品在省博展厅参展、在红专厂有着美术个展的自闭症儿童韦一哲和韦妈妈也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记者了解到,韦一哲在两岁半时被确诊为中重度自闭症,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没有一点与外界沟通的欲望。不过,通过在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中心美术班的八年训练,以及与社会的进一步接触,他开始走上康复之路。不过,韦妈妈在与记者交谈中,也表示了对儿子的一丝隐忧。“最担心的是社交方面,跟陌生人交流。我们也开始锻炼他一些独立生活技能,例如给点钱他坐公交车去上课、到超市买东西。但我发现他的零花钱都用得很快,又没买什么东西,常常今天给几十元他,明天买了瓶饮料,就把钱花光了……有时候感到他应该是被人骗了,骗点钱事小,很怕哪一天别人用他喜欢的东西把他给骗走了,那我真的不知怎么办,所以,现在都教他,不要听街上陌生人的话。”
另一名自闭症儿童小正(化名)的妈妈陈小姐也表示,不是他们要教孩子冷对陌生人,只是特殊儿童没有坏人的概念,不会判断和揣摩别人的目的,太容易相信别人。本来这是很单纯美好的,但社会上存在形形色色的骗子太多,“他们太容易被骗,只能采取特殊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