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陈俊朗(左一)与孩子们在一起交谈(6月20日摄)。
“陈爸”是孩子们对陈俊朗的称呼。 14年前,陈俊朗结束了台北的生意回老家台东,准备一边考公务员,一边做两个儿子的好爸爸。在这个过程中,他与附近社区的孩子逐渐熟悉起来,许多放学后无人陪伴的孩子经常跑到他的院子里听他弹吉他、讲故事。由此,陈俊朗萌生了创立“孩子书屋”的想法,开始向外界募集书籍、乐器、电脑,并租下一个两层小楼,建立起书屋。从此,书屋像一个兼具多种功能的“托儿所”,是避风港,也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堂,在这里不需要任何费用。在书屋里,除了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外,陈俊朗还帮助他们做好一系列的挑战式学习计划,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发展教学、音乐、运动、服务等活动,让孩子自尊自信走自己的道路。孩子们口口相传,来书屋的人也越来越多,陈俊朗成了几百个孩子的“全职爸爸”。他带回老家的500万新台币积蓄很快花光。但他常用清代“义丐”武训兴学的故事来勉励自己:“我不怕死、不怕没钱,我怕孩子没有好好读书,一辈子要过苦日子。” 现在“陈爸”的书屋已扩展到8个,24位教师中有7位是不领薪水的全职志工。书屋填补了家庭的空缺,温暖了孩子的心房。从创办到今天,有2000多个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在书屋,记者问不同的孩子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喊‘陈爸’?”答案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因为他像爸爸一样。”但陈俊朗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暂时的爸爸。”“陪他们走过这一段路,他们还是要回家去,孝顺他们自己的爸爸妈妈。”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